要让明人真正认识和认可澳龙番民,郑克殷便将殖民司能做的工课一一列出。
烈儒教的神话故事足够有趣,与中国民间神话传说高度相关,而且还有“礼失而求诸野”这个解释一切问题的万能药,这也必然是可以预期最容易受明人欢迎的内容。
除此之外,要让明人充分了解澳龙人,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郑克殷已经亲自写就了两册向番人教汉语的《官语经》,那么他也确实该反向操作,制作向汉人教澳龙语的语言教程。
比如就叫《澳龙语经》甚至更中二点,《龙言经》。
但是铺开纸张,磨好了砚,试图操作的时候,郑克殷就遇到先前遇到过的问题了:澳龙八部,其方言各不相同。
《官语经》中的澳龙语部分他全部使用的是大绵部方言来写,其实从现实角度和语言学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
现在殖民司治下有这八部当中的七部人口:蓝米道士部、大绵部、潮青部、越汕部、牧村部、林善部、茶龙部,唯一不在殖民司治下的,便是远在北方的仅有单社的滘肩部,或者也可以直接称为滘肩社。
恰好滘肩方言与另外七部都有不同:这是高频使用翘舌塞音t.的方言,也是表达“二”这个词时唯一以o打头的方言——其他七部方言则基本都是接近于ㄨㄊㄧㄣ(uthin,“乌挺”)的发音。
[注:t.的实际写法为字母t下方加点,用于表示以翘舌方式发的清塞音,偶尔会塞擦化,听感如同普通话的zh。由于这个发音太过奇特,原世界线中的西班牙人和美国人使用thr、ths、tc等多种稀奇古怪的拼写来表达。]
除此之外,滘肩方言高频使用后缀-t.it.或-t.来作为大量普通名词的词尾,以至于滘肩方言的词总是要比其他七部的长一点,比如表达“头发”便是uthruruths,而其他七部多数都是ㄨㄌㄧ(uri/uli)。
既然在语言上滘肩部就与另外七部有距离,加之这一部目前仍未在殖民司治下,郑克殷便可以华丽丽地无视他们——即使未来收服了滘肩部,那也得是他们来学习标准通用澳龙语,而不是让标准通用澳龙语去迁就他们!
穿越前的郑克殷博士因以澳龙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也很清楚除开此部,另外七部方言大体可以分为两支:北支和南支。
南北之分以青丘山(鹰民山/圣克鲁斯山)为界,以北的烟涛湾(旧金山湾)湾区的蓝米道士方言、大绵方言和潮青方言属于北支;以南的松湾(蒙特雷湾)湾区的牧村方言和林善方言属于南支;越汕方言兼具南北特征,但语言学专家倾向于将其划入南支。
还有一部也是单社的一部,那便是最南端的茶龙部(或称茶龙社),该部方言竟被语言学家认为属于北支!
正如海湾苗蠖人的柴银部跑到澳龙人为主的湾东平原,茶龙部自然也是因为从北方南迁而去,才会形成这样奇特的分布现象。
因而从现实的角度来讲,郑克殷知道要形成标准通用澳龙语,最好的做法是:
重北轻南、以北统南。
如今殖民司治下蓝米道士部人口竟有七八干之多,而大绵部则有三四干,这两部加起来,其人口倍于南支三部齐聚的鹰阳,再加上潮青部以及会讲潮青方言的海湾苗蠖人,北支的势力基本是呈碾压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