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便利行政,又增设“十司”,即察言司、承宣司、赏勋司、宾客司、盐运使司、审理所、中书科、国子监、储贤馆、育胄馆,以及至为重要的殖民司。
神州东渡之后郑克臧南避圭谷,使得殖民司实际上独立于整个明郑体制,以一司统领六部、十司之责,因而机构庞大,官吏众多,就连地方官也都是从殖民司派出,因而周公仁、蔡汉襄等人皆在殖民司领职后再担任知州,领导州衙门。
至于殖民司本身则再划分数科,使官吏们得以更专业化地各司其职,包括农吏、户吏、工吏、商吏、治安吏和文礼吏,其实就分别相当于户部、工部、刑部和礼部。
由于殖民司本是一司,人事任免直接由司长统领,便不需要设立对应吏部的“吏吏”;
而户部的工课则被拆分给农吏、户吏和商吏,户吏主要负责编户齐民和收取税赋,商吏则主要负责经商贸易,也兼领山海十商与盐运使司的工课,农吏乃是兼职,用于向新来番民劝课农桑;
至于刑部和兵部的工课则合并交由治安吏,在殖民司内部又称“司兵”,负责包括对外用兵和对内维持治安等职责,至于司法审判工课,则首先下沉至圭谷、合儒两州衙门。
如今郑克殷领导着殖民司入主金门,金门原有的官僚系统被郑克殷部分吸纳、部分取缔,还有一部分则暂且罢工,郑克殷自然就得将陈梦球、张万祺等人带到金门来接手金门的郡国和本尹的行政工课。
那么,接下来称王建制之后,郑克殷有意直接以殖民司本身的体制扩大到新的瀛洲内自己的王国——
户、工、商、治安、文礼五科官吏直接升为部级,即户部、工部、商部、治安部、文礼部;农科官吏并入户部。
原三省六部制之中的兵部从六部调出,与明郑原设的军事系统的总长官五军戎政合并。
除殖民司外,原九司之中的承宣司和中书科合并为通政院,负责草拟和颁布诏令;
储贤、育胄两馆合并为翰林院;
国子监得以保留,但更名为更为古典的太学院;
审理所,或者大理院,其职责并入治安部;
至于其他司、所、馆皆废除,职责皆转入五部三院。
考虑到“三省六部”中的“六部”从隋唐一直延续到清朝,乃是根深蒂固的“祖宗之法”,后人无论增设多少中央行政部门都设计为额外的院、司、科、使、馆,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六部”不变。
因而,为了凑齐“六部”郑克殷也考虑再增设一部——外务部。
中国古代历来都因居于天朝上国,对于外交事务相对不那么重视,很长时间都没有专业的外交官吏部门,使者往往是被临时选派,基本采取专人专事的做法。
但在瀛洲这儿,情况不一样了,外交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需要专业的人才——无论是联系日本、西班牙还是英国,完成建制的瀛洲王朝都需要有了解对方语言、风俗、文化和禁忌的人来操办。
如此一来,郑克殷规划好的六部三院也基本成型,即户部、工部、商部、治安部、文礼部、外务部、通政院、翰林院、太学院,待到内战结束、禅明于瀛、称王建制完成之后,郑克殷及其团队,便可以直接上位,马上开始执行政务。
接下来,郑克殷将要与他的预备官僚队伍,筹备在中秋时分于金门这儿召开盛大的采子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