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听到徐恺问起了下一步的打算,起身走到自己办公桌前取出一份方案递给了他。
“看看,给我提提意见。”
徐恺接过方案一看,这一份材料足足十几页厚,封面上写着《乡村产业园及乡镇社区建设方案》。
“这是你之前在村里的时候想搞的那个企业社区?”徐恺以前听李安提起过,不过那个时候更多的是李安的遗憾。
“对,不过之前是以村办企业为出发点,服务整个村子,这一次我修改了一下,立足乡镇,以乡镇企业带动全乡的经济发展,建设乡镇社区。”李安点头说道。
年初的时候,自己的这个方案被周洋多次阻挠,他还企图换成以乡政府为主导的乡镇企业社区。
现在自己坐到了周洋的位置上,又换成了自己来推动周洋之前计划的项目,不得不说造化弄人,不同的人却干着同样的事。
“凯子,你先看着,我先处理公文。”
虽然刚才对着其他人一顿发飙非常的爽,但是这些公文还要自己亲自处理。
虽然自己只是一个乡长,但是关庙乡下辖的十五个行政村,积压的文件真的不少。
李安先是将文件进行分类,按照轻重缓急四个类别,其中重大和紧急的优先处理。
虽然文件很多但是李安却看得特别地认真和仔细,每一条批复都是经过再三地斟酌。
李安非常清楚,自己的每一条批示都会被执行人进行解读,任何一个有歧义的地方,都有可能带来执行上的偏差。
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小小歧义,解读上的偏差导致的后果就截然不同。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那就是经常可以在公文里看到,“应”这个字。
如:比如某个规定上写着“某某工作和某某问题应按照XXX条例执行。”
对于这个“应”字,每个人解读的意思都有所不同。
很多人认为“应”是应该的意思,也就是说可以这么做,也可以允许出现特例,可以不按照这个执行。
这就造成了工作的时候随意性非常大,也给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
这就是每个人的解读上的偏差,后来国家就专门出台了文件,对这些存在歧义的“字”进行解读,其中“应”这个字就被定义为必须的意思。
不过这份解读字面含义的文件出台得很晚,所以李安现在批示的时候,尽可能不出现,“应”“可”这样模棱两可的字。
只要能给出定论的批示都会写上“务必”“必须”“禁止”这样没有歧义的词语。
公文非常多,徐恺仔细地看完手里方案的时候,李安还趴在案头批示文件。
徐恺很自认的过去帮着李安整理起文件来。
徐恺会将所有的文件先看一遍,会把重要的部分用铅笔画下来,再交给李安的手里,如此一来李安的工作量大减。
虽然之前他们两个并没有一起工作过,但是现在配合起来却非常地默契。
到了下午四点多钟,邱雅婷过来找李安,然后也加入到了处理公文的工作中去。
就算有了徐恺、邱雅婷的帮忙,三个人还是忙到了半夜两点多钟才算是将重大和紧急的公文批示完成。
三人看着办公桌另一头堆放着处理完成的文件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