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亦将手中操作杆轻巧的挽了个花, 把架在侧杆上的点火装置抖了下来,迎窗前的影人也随着操作杆的动作在原地翻了个跟头。
在原版的《元灯会》那出戏里,是没有这一段喷火戏份的, 这一段是荀亦思量过后自行添补上去的戏份。
她觉得原先用皮影裁成的火焰效果不够, 用真火会让这一段戏份更加出彩。
当荀亦和荀爷爷讲述自己的思路时, 荀爷爷没有驳回她的想法, 而是让她自己试一试。
学习皮影戏不能总吃前辈的老本, 适量的创新是应该的。
荀亦并不是一拍脑袋就加上了这个新点子,在有了这个想法后, 她自行试验了十几遍, 最后才确定了合适的点火角度和火焰大小。
她不确定自己加上的这个戏份,观众们是否能接受, 这是她第一次在外人眼前表演这一段戏。
从现场观众们这热烈的反应来看,她的这个想法并不是多此一举。
影窗后的荀亦嘴角多出了一丝笑容。
精心准备的舞台, 同样也被其他人喜爱着,这种感觉还不错。
影窗中的影人和丑角的争吵声愈演愈烈, 在一番争执过后, 二人披上舞狮服, 约定以舞狮一决高下。
灿金的狮子和正红色的狮子晃头晃脑的缠斗在一起,对持着的两狮一同向高杆处跃去,试图摘下高杆顶部的绣球。
二人你踩我一下,我踩你一下, 打的不亦乐乎,时不时还从言语上贬低对手两句。
不带脏字的滑稽对骂话语把周围的观众逗得哈哈大笑, 期间还夹杂着一些外地人听不懂的本地乡土笑话。
“嘿, 我看你这傻样, 你是土码头里出来的吧!”
“你才是!你全家都住在土码头里!”
土码头是本地某片区域的名字, 十多年前,那一片地方是用来建精神病院的,不过现在已经拆掉了,年纪稍大点的人都知道那里是干什么的。
本地有句骂人的话就是你个土码头出来的人!
这个笑话有些老了,但在场的大部分人都是带着孩子出来玩,30多岁往上走的本地人。
听到影窗后传来那熟悉的乡音,他们互相对视一眼,哈哈大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而那些小年轻就有些着急了,怎么突然都笑起来了?
刚才那句话有什么问题吗?
“妈,到底是怎么了?你们在笑什么呢?”
“哈哈哈,我就知道你没听懂,他刚才说的那句话是……”
同样的对话在人群中重复了好几遍,老一辈的人在解答小年轻们的问题时,心底有些微微的自得。
果然还是他们知道得多,没想到这耍皮影戏的小姑娘看着年纪不大,知道的事倒是不少。
此时的本地游客们已经在心底认定,荀亦一定是他们本地出来的皮影戏艺人了。
不是本地人,怎么会知道这么多本地笑话?
醉心于表演的荀亦还不知道在面前这些人的心中,她已经成了他们眼中的自己人。
刚才表演中的那些笑话并不是《元灯会》这出戏的原剧本,这是经过他改良过后,更适应这片地区的特制版。
就像是南方人听不懂北方笑话一样,喜剧的笑话也不是能完全通用的,在不同的地区表演时,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动。
可不能观众听不懂你的包袱,要是观众们听不懂,那绝对不是观众的问题,而是表演者的问题。
改良过的那些笑话,是荀亦前两天在公园那边演出时,和周围闲逛的老人聊天打听到的笑话,十分具有本地特色。
这也是爷爷教会她的一件事,街头演出的艺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接地气。
像是杂耍艺人在表演时会和路人互动一般,无论是从行为上还是心理上,都要给别人一种亲切感。
有些街头表演的艺人还会特地去学各地的方言,说的标不标准暂且不提,只要让听到的人觉得亲切就好。
荀亦听到荀爷爷的话,特意去了解了这一方面,但皮影戏并不是个能和别人经常互动的演出。
思量过后,荀亦将互动的概念藏在了影人的表演台词之上,不一定非要现实中的行为才能称之为互动,从言语上传达出来的心理上的互动,也会让人觉得很亲切。
就像现在这样,在影人说出了那几段乡土笑话之后,往小推车前方木盘里扔钱的人数量大增。
九点,小镇上准时放弃了烟花,火树银花绽放,影窗中争斗的两头狮子也爬上了木杆顶端,一同叼住了最顶端的绣球。
在人们的庆贺声中,今天的表演圆满落幕。
————————
网上突然流传开了一个视频,视频是一个博主拍摄的,他在镇子里举行的灯会上游玩的场景。
视频的开头他沿着古街游逛着,不时跑到街边的小吃摊买一些零嘴,视频的后半段就只剩下他站在广场上看皮影戏的画面了。
视频最开始的弹幕都在羡慕博主那里有灯会,等到后半节时,弹幕画风一变。
——嘶,这个表演风格怎么这么眼熟啊?
——我也觉得,尤其是那个配音,和荀小师傅真的好像啊!
——等等,你们看在边上伴奏的那个老爷爷,我怎么感觉他就是荀爷爷?
——我靠!我退回去看一眼!
——没看错!真的是他!
这几条弹幕一出,还在议论着皮影戏表演风格眼熟的网友瞬间惊醒。
这根本不是像,这就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