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个问题,看书多自然是好事,可看书的目的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总结消化变成自己的认知,进而提炼和升华。
《朱子全书》里说过,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读书多只是第一步,想把知识运用出来还要融会贯通。
<div class="contentadv">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极端的一面。在大面积选拔人才的同时忽视了思考的重要性,最终得到的不一定是人才,反而遏制了真正的人才,拖延了社会发展。
“……北虏不通礼法、不讲人伦、穷兵黩武,无常态也!”李廷机的表现恰恰印证了科举的弊端,做为一名任职多年的礼部官员,身担国家外交重任,除了能把存档上的史料记载熟记于胸之外,半点不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
别说国际了,居然连邻居和劲敌的详情都懒得深入思考,一句嫌人家没文化、不文明就给带过了。外交部长尚且如此,其他官员和将领的想法怕是也好不到哪儿去。刚愎自用、骄傲自大、故步自封,就是他们真实的写照。
“……那好,朕就来讲讲这个无常态!”看了一圈,发现没人打算补充,也没人表示反对,洪涛只能轻叹一声,继续磨嘴皮子了。
“无论俺答汗如何强大,只要不能像成吉思汗一样完全把蒙古诸部攥在手心里,他的汗位就永远得不到认可。用我们汉人的话讲,这叫得位不正。
蒙古名义上的大汗依旧是察哈尔部首领,统一的蒙古却出现了一东一西两位大汗,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战争。两边会极端敌视,互相征战不断。
自古以来英雄层出不穷,但除了个人能力之外还有个重要因素就是时势,所谓时势造英雄。眼下的时势很难再出现一个成吉思汗。蒙古各部之所以无法统一,不是两位大汗不够强,而是外部环境不允许。
众卿家现在心里可能都在嘀咕,不明白朕啰里啰嗦的讲蒙古各部的关系是何用意。很简单,大明就是不允许出现第二个成吉思汗的外部环境。
换句话讲,有大明在蒙古就不可能彻底统一!即便我们什么都不做,东西蒙古诸部也不敢举倾国之力讨伐对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不光我们懂,他们也懂。
众卿可能看过三国演义,大明和东西蒙古之间的关系就像魏蜀吴。东西蒙古都想南下,但谁也无法独立与大明博弈,想合作却又因为内部的严重分歧无法实施,还要互相提防。
大明也把东西蒙古视作威胁,断断续续征战了二百多年始终无法彻底根除,自身国力却越来越弱,以至于只能勉强自保,隔岸观火,任其发展。”
耗了大半个时辰,有关蒙古的前世今生总算大体上讲完了,和大明的关系也简单阐明了,洪涛才停下讲述,端起茶杯润润喉咙,再吃了口糕点鼓鼓中气,耐心的等着有人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