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执笔见春秋)_第340章 待到来年春开时(月底求月票)(2 / 2)_大明皇长孙!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340章 待到来年春开时(月底求月票)(2 / 2)

        至于明面上的高丽王,不过以傀儡,卫光连提都懒得提。

        姚广孝让给高丽王送信,不过习惯使然,毕竟作为汉人,姚广孝在大义上,较为注重。

        “咱们军中余粮,还可够吃多少时日。”姚广孝淡淡问道。

        卫光心中计算一番后说道:“若是省着一些吃,大约还能撑上月余,过万正旦不难。”

        姚广孝闻言回道:“正旦节,当举国同庆,怎可亏待了将士们,这岂不是寒了将士们的心吗。”

        “高丽王的信,便就按正常去写吧,至于李成桂,伱就在信中明确告诉他,若是见不着粮食,今日正旦,贫僧也只能回去,到李大将军那里,蹭个年夜饭了。”

        听到这话,卫光豁然开朗。

        哈哈一笑道:“好,国师所言甚好,李成桂这老小子,还想等着看戏,真就是做梦。”

        “若是不给咱们送吃的来,咱们就去那王城里,自己去拿。”

        “不过一个小小开京城,某随意可将其击破。”

        “某这就让将士且去传信。”

        说完,卫光就打算走出营寨。

        “莫急。”

        姚广孝叫住卫光。

        “国师可还有其他吩咐。”卫光闻言停住脚步问道。

        姚广孝笑道:“待会你出去后,便就传告全军上下,说半月内,开京便有粮食运送过来,请诸军放心。”

        卫光眼睛发亮,兴奋道:“某明白了。”

        姚广孝看着卫光从营地走出,没几个几息的功法,就听见卫光在外大声喊叫,说开京来信,半月内有粮送到。

        随后,便是一片喧闹之声传来。

        显然将士们得到这个消息也很是兴奋。

        听闻帐外,姚广孝嘴角微微翘起。

        高丽不比大明。

        这里本来就不算大,从高丽开京城至釜山,快些的话不过十日功夫。

        姚广孝说的半月,就是要逼迫李成桂快些做出选择。

        毕竟也有几百里地,倒也不是真的半月能到。

        从釜山这边快马加鞭,三日内信就可到李成桂的手中。

        从做出决定到出发,七日内就能有所回信。

        到时候只要粮食能够在正旦前抵达釜山,那就问题不大。

        至于春节这个习俗,高丽受汉文化影响,也是相同的,和大明的春节,亦是同天。

        两日后,开京城外。

        “釜山急报!速开城门!釜山急报!速开城门!”

        一驿卒骑着快马,加上标示性的着装,于城门外大声喊道。

        城门上的士兵不敢怠慢,连忙打开城门,放驿骑进城。

        元朝的驿站系统,在高丽这边也是有所开设,虽然高丽全国境内的驿站不多,也没维护得很好,不过传递紧急军情还是有的。

        开京,大将军府。

        驿骑的情报虽然是送到了王宫门口,不过很快就转道直接来了大将军府。

        为了避嫌,李成桂还没有正式入住王宫。

        这个时候,正是在招呼众多忠诚下属,享用美酒膳食,歌姬奏乐伴舞。

        外界喧闹声响起,一人直直闯进,见到李成桂后跪地举起手中信件道:“启禀大将军,釜山急报!”

        驿站这块,唯有大明有六百里,八百里加急。

        在高丽这边,就是常规的加急,再快也快不起来,也没必要。

        毕竟地方就这么大,八百里加急,都能从高丽东边跑到西边了。

        这么快,高丽王臣可能不怎么适应。

        李成桂缓缓起身,动作比较缓慢。

        因为跪坐的缘故,所以需要稍稍放松一下,强行走路可能会因为膝盖麻木而摔倒。

        接过信件的时候,李成桂还有些喜色。

        想来肯定釜山国师道衍那边出了问题,自己完全可以看热闹了。

        问题越大越好,反正别想着从自己这里得到任何的援助。

        真要问题大了,指不定自己还能派人过去将大军接收回来。

        能够在这屋内的,都算是李成桂的亲信,除了少许两人面色微微有些奇怪外,其余皆是满脸喜色。

        他们都很清楚,釜山急报意味着什么。

        方才就膳前,还都在谈论釜山国师大军,该如何渡过这个严冬呢。

        信件缓缓打开,上面的文字,自然也是汉字。

        这个时期的高丽,还没有自己的文字,训民正音要差不多六十年后,才会被世宗大王发明出来。

        当然,之所以有所谓的高丽语,还有翻译的诞生。

        可以理解为高丽方言。

        毕竟就算是大明疆域内,哪怕都是汉人,东边百姓跟西边百姓,在沟通上也是非常艰难的。

        而兴高采烈正准备看着信件上内容的李成桂,面色慢慢的变得僵硬起来。

        原本有些喧闹的大堂,那些大笑的将军文臣,见到李成桂的神色,也停下了声息。

        唯有奏乐歌舞在持续。

        李成桂看完,一脚踹飞案台,对着舞妓大喝道:“滚,给本将军滚!!!”

        舞妓吓得花枝乱颤,不敢多言,躬身身子迅速退下。

        “大将军,可是那釜山有何等变故。”

        一位文臣起身作揖问道。

        李成桂牙齿咬得嘣嘣作响,齿缝间漏出声来:“道衍国师,要本将军为其运送粮食至釜山去。”

        文臣武将闻言一愣,有武将起身笑道:“道衍国师怕不是得了失心疯,竟想要吾等为其运送粮食,简直可笑,可笑!”

        顿时,一片哄笑声响起。

        大家觉得这是大将军在开玩笑呢。

        然而很快,笑声就停止下来,因为在李成桂的脸上,可没有半分笑意,反倒是面色阴沉滴水。

        “道衍国师信中写道,若没有粮食送去,于正旦之时,来开京城中,与本将军共度春节。”

        听到这话,大家顿时就意识到事态严重了。

        釜山国师那边,可是有二十万大军,即便听说有八万大军去了对马岛,可剩余十二万大军,也不是什么好惹的。

        开京拒城而守,十二万大军自然不存在吓住李成桂。

        开京作为现在高丽王都,在城池建设之上,也是较为坚固。

        加上城中数万守军,哪怕没有任何驰援,随便守个数月都不是问题。

        但问题就在于,国师十二万大军回转开京的话,概念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在名义上,道衍是高丽国师,这一路行来,不用多想,自然四处搜集粮食。

        没人会认为,十二万大军路过之地,会出现什么秋毫不犯,只怕是一路扫荡着行来。

        再就是在政治上,也很难作。

        守城是不可能守城的。

        若是守城,等于是将开京城外的所有地方,都交由国师了。

        且在名份上来说,国师可是仅此于高丽国王,比他李成桂大将军,还要高上半截。

        这就很尴尬了。

        到时候一番作战下,反倒是李成桂这边,可能会成为乱臣贼子。

        冷静一番,李成桂沉声问道:“王宫之中,是否也有急报送去。”

        那驿卒回道:“禀大将军,王宫也有一份急报,已然送达。”

        李成桂狠声道:“好个国师,真是做事滴水不露。”

        得到消息后,李成桂摆摆手,让驿卒退下。

        而后就地盘坐。

        立即有仆从过来,为李成桂收拾,摆正案台,斟满酒杯。

        “诸位议议,如今国师粮食紧缺,吾等该当如何。”

        此时,李成桂也只能是把这个难题,踢到下属文臣武将这边来,看谁能不能想出个好点的主意。

        显然,这种难度的事情,过于为难大家了。

        良久,无人吱声。

        “难道你们就一点办法都不能给本将军想想嘛,还是要本将军忍下这屈辱,给那汉人国师,送去大量粮食,供其享用嘛!!!”

        李成桂怒不可遏的大声咆哮。

        众人不敢作声,而有一魁梧将军眼神中异色闪过,随后站起身来,抱拳躬身喝道:“但凭大将军一声差遣,某便就率领五万大军,直奔釜山而去,定要那道衍国师,乖乖听话。”

        李成桂闻言,刚想发怒,不过看到那魁梧将军,怒气渐渐消散。

        这将军李成桂极为熟悉,相当初在战场上,曾经多次舍身救自己性命,若没有他,自己还能不能坐在这里都未可知。

        一抹赞许从眼神中闪过,自己终究还是有几个得力亲信。

        摆摆手,李成桂道:“勇气可嘉,不过这等鲁莽之事,往后休要再提。”

        闻言,那魁梧将军眼神闪过极为强烈的遗憾之色,李成桂见了也没在意,他知道魁梧将军尤爱打仗,只当是不能打仗而遗憾。

        不过在这一番打扰过后,李成桂也没了问话的心思。

        长长吐出一口气,缓解心中郁闷,最后强忍着说道:“都议议吧,国师毕竟是我高丽国师,那十多万大军,亦是高丽子民,自当不能眼睁睁见其饿死。”

        “不过国师的信件中,并没有说需要多少粮食,大家看看,该是运送多少粮食过去。”

        李成桂话音落下,场内一阵沉默。

        半晌后才有一文臣作揖道:“臣认为目前国师有军十二万,自有三十万石,便可足够。”

        紧接着,立即有文臣反驳道:“不妥,三十万石,不过十二万大军一月消耗,且马上便是正旦,不可过于限制,依臣所见,当有四十万石方可。”

        随后,又有反驳声响起:“不妥不妥,不仅仅是米麦,战马草料,柴火棉衣,都当需要,这严冬将至,必当有御寒衣物方可。”

        “且严寒按惯例,当以持续将近两月,粮食当一次备足,得以过冬,否则半道缺粮,再次运输损耗极大。”

        李成桂直感觉脑袋疼。

        这些个文臣,一个个越发离谱起来。

        然他心中清楚,国师没有写明需求,就是要更大的需求。

        这个中的意思,便是摆明了不满意,就会带领大军赶来。

        李成桂还能怎么办呢,在现在这个时候,他是不可能和道衍国师作对的。

        唯一的期盼,就是在明年开春后,征伐倭国让道衍国师损失惨重。

        到了那个时候,他才可以有机会去重新夺回自身的一切。

        千里之外的朱英,自然是不知道高丽的一切。

        信息的传播,也没这般迅速,得到消息后,怕是都已经是正旦节后了。

        即便是知晓,朱英也不会在乎。

        黑衣宰相姚广孝,要是连这点本事都没有,也就不可能名垂青史了。

        那次给姚广孝筹集粮食的事出了岔子后,朱英便就书信一封到高丽釜山说明情况,便也没怎么管过了。

        此时,朱英正和朱元璋商议,关于番薯,红薯,玉米春耕的策略。

        现在正值十一月初,再有将近两月,便就是正旦。

        往后一月,便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耕之际。

        “户部统计,现有番薯等粮种约莫三十万石,现今这些粮种运往何处,分给何方,倒是要好生计较一番。”

        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

        正旦将至,朱元璋感觉今年的新年,将会是他十年来,最为高兴的一年了。

        这么说好似有些对不起太子朱标,不过从心而论,逝者已逝,确是如此。

        且这些番薯,马铃薯,还有玉米。

        产量如此喜色,可见到了明年夏粮赋税的时候,国库将会多么喜人。

        最为主要的是,有了这些作物,大多的百姓可以得其温饱了。

        “孙儿认为,无论是番薯,马铃薯,玉米,都有一个共性,便是耐旱耐贫瘠,虽然在产量上有所损失,也能活不少百姓性命。”

        “南方这边水稻众多,每年夏秋粮不少,不若是多多发往北方。”

        朱英沉着说道。

        无论是西北东北,都是严重缺乏水源,以旱田居多,也比较适合番薯等作物的习性。

        大肆在南方传播的话,反而也引发春耕于水稻争抢的问题。

        像是在西北,就无须顾忌这般多了,比起南方来,那叫一个地广人稀,随处都可种植。

        朱元璋赞同道:“大孙说得在理,咱便就吩咐下去,通行驿站,早日将这些粮种发放到百姓手中,以备来年春耕。”

        虽然还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但现在就必须行动了。

        首先便是路途遥远,单单运送就得一两月的时间,而后到当地官府发放,在时日上也就差不多了。

        推迟一些,错过了春耕播种,那可是个大问题。

        朱英思索一番后,继续说道:“爷爷,其实玉米这块,最为适宜种植在陕西地带,只是现今反贼占据,倒是有些可惜了。”

        听到陕西反贼,朱元璋微微皱眉。

        而后问道:“此话怎讲。”

        朱英回道:“经孙儿在西域时发现,玉米乃是最佳饲料,尤其是在喂养战马上更甚。”

        “经玉米饲养的战马,往往要比其他吃上等草料的战马更加强壮。”

        “若能在陕西大规模种植玉米,不仅可温饱百姓,亦是能为我大明,饲养大量高等优质战马。”

        战马于大明,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对外战事上,至少在往后数十年内,都是以骑兵为主,想要远征,无论是倭国,亦或是安南等国,都得需要大量战马。

        而陕西的关山草原,便就是大明疆域内最大且唯一的天然草原。

        自古便以秦非子养马而闻名于世。

        无论是在强汉盛唐时期,关山都为之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战马,才保证了军中战马的供给。

        可以说关山战马对于中原王朝来,都是首屈一指的重要之地。

        没有优质的战马,便就很难与草原上的敌人相抗衡。

        陕西虽然有反贼造反,不过关山大军守护,反贼还没那个胆子敢去招惹。

        只是粮种就很难输送过去了。

        朱元璋闻言,狠狠一拍桌案道:“待到来年春开时,咱一定要将这些反贼彻底剿灭,粉身碎骨。”

        古代的战争,不是说打就打的。

        就像是陕西造反,京师这边虽然是得到消息,秣马厉兵下,到现在也没有出发。

        其中缘故主要就是时节。

        寒冬行军是大忌,陕西那边又是易守难攻,极其容易造成大败。

        且许多都是屯田兵,哪怕是出征,也必须得春耕过后才行,不然荒废了田地,损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