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执笔见春秋)_第545章 朱元璋垂帘听政(1 / 2)_大明皇长孙!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545章 朱元璋垂帘听政(1 / 2)

大明,奉天殿。

        朱元璋坐于龙椅之上,眼神平静的看着下边磕首的群臣。

        半晌也没有开口说话。

        在朱元璋没有说平身之前,按照礼仪的流程,所有臣子是没有资格起身的。

        朱英安静的站在朱元璋旁边,似乎知道了今日有什么事情发生,眼神中带着一抹无奈。

        半炷香的时间过去,朱元璋微微咳嗽一声,这才开口宣布道:

        “咱之大孙,英才伟略,自从入宫以来,两年的时间里,整个大明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

        “京师的发展,咱相信诸位爱卿,也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这高产作物,想来大家都不陌生,咱便告诉你们,这并非是咱发现的,而是当初咱大孙还没有册封太孙的时候,自西域给咱运送过来的,这是咱大孙的功劳,亦是大明的功德。”

        “近两年来,虽说各地仍旧有天灾饥荒发生,但是有了高产作物的帮助,咱大明的粮食储备越发充足,在咱打算的指导下,能够以最为快捷的速度,去解决这些问题。”

        “百姓们是越来越相信咱大明了,咱没怎么出去走过,可有些东西,咱是非常清楚的,能够让天下人都吃饱肚子,谁还会不忠于咱大明呢。”

        “两年,仅仅是两年的时日里,咱内帑的银子都快要装不下了,也就是这两年的时间里,户部的赋税钱财,也是往年的十多倍之多。”

        “官员俸禄的改革,是咱大孙提出来的,因为咱大明有钱了,自然不能说苦着大家,咱也知道,很多爱卿们,家里是一地鸡毛,有些没啥底子的官员,甚至连吃饭都是个问题。”

        “这些方面,你们要感谢咱大孙,是他让你们有了现在这样的生活,也便是如此,让诸多的大臣,也能够安心的为咱们大明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可以心无旁骛的去施展抱负,而是纠结在这柴米油盐之上。”

        说到这里,朱元璋微微停顿了一下,给了下边大臣的一些思考时间。

        其实这些事情,是朱元璋一直早就想要说出来的,也是要为了给大孙证名。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朱元璋很是欣慰,也有几分难过。

        欣慰的是,朱英在当皇帝这块,似乎有着极强的天赋,好像本来就应该是皇帝,各方面的事情都化解得游刃有余。

        难过的是,自己的本事,好像都没有要传给大孙的必要。

        能够帮助大孙的,只是在一些细微的方面。

        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国家的方向,自然应该是朱元璋来定夺。

        毕竟夺得驱逐胡虏的是他,恢复中原的是他,整顿天下的亦是他。

        但是随着事情的发展,好像在很多方面并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可是朱英从一些小事慢慢的累积起来,把他的一些曾经定夺好的东西,慢慢的就给推翻了。

        比如海禁。

        大孙在此之前,海禁几乎从来没有提起过,或者说不管是谁提起,朱元璋都会直接反对,即便是大孙也不行。

        可是大孙并没有在这个方面来讲述,更是没有去跟那些官员一样,去谈开海禁海的问题。

        他只是先行点出,倭国白银。

        大明是很缺银子的,当知道有大量白银存在于倭国之上后,怎么可能不动心思。

        即便是茹瑺这个兵部尚书,也是在第一时间里选择了支持征伐倭国的提议。

        说起来,不就是为了白银吗。

        大明的赋税和支出,每年都非常的吃紧。

        任何世代,从来都不缺少聪明人,大量的宝钞印刷,正在不断的降低朝廷的信用,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但也是谁都无法解决的事情。

        为什么支持征伐倭国,简单点说,但凡是有识之士都明白,在这个时期,大量白银对于大明的重要性是极为关键。

        大明有兵两百万余众,一个小小的倭国,别说是先前的五十万大军了,哪怕是出动百万大军,那也是极为值得的。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当金山白银的消息于大臣之中扩散开来的时候,征伐倭国之战,就成了一场必然要打的战争。

        而征讨倭国的顺利进行,包括现在情报已经探明的白银矿藏,说明这是极为正确的选择。

        之所以现在没有直接对白银去进行一个抢夺,只是因为大明的经济在飞速腾飞之中,大明宝钞于朱英不断的改善之上,其购买力正在不断上升。

        原本的烂摊子,也在逐步的收拾干净。

        耗费极大力气再去跟倭国开战,就显得有些鸡肋了。

        这才是为什么会接受倭国投降的缘由所在。

        倭国都投降了,沿海倭寇的问题,可以说是完全得到了解决。

        尤其是对于倭国那边白银的一些贸易顺差,那么海禁反而成为了阻挡大明发展的障碍。

        是以开海禁,好像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再说卫所问题。

        当朱英麾下的玄甲卫,在表现出极强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的时候,就已经是证明在很多时候,兵真的是贵精不贵多。

        还有卫所虽然不耗费大明户部的粮食,但从小的方面来看,一个个卫所,就好像一个个割据的藩镇。

        里头贪污的问题,是朱英不断的通过调查慢慢展现出来,这是根子上的问题。

        是以卫所可解一时之急,却无法百世流转。

        时间一长,就会成为祸害。

        当这一点挑明在朱元璋的案前时,自然也只能做出改变了。

        随着卫所的逐渐变化,也就导致户籍问题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更换户籍的事情,即便是朱元璋没有明令下旨确定,但现在随着事情的变化,也只能是以默许的形式了。

        还有关于政务的事情。

        从前忙得不可开交的朱元璋,现在发现皇帝的权力稳住了,兵权也在手里头,但无须向先前那般忙碌了。

        竟然开始变得有些清闲起来。

        而不管是京师的治安,还是各地的治安,朱元璋亦是在不断派遣锦衣卫进行暗中调查。

        事实证明,即便这些琐事事务没有去管,但整体的治安环境,还是在呈现不断的上涨趋势。

        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事情,都悄然无息的在发生改变。

        朱元璋想起当初,自己跟大孙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就现在看来,大孙是真正的做到了。

        自己年纪大了。

        打了天下,建立大明,干了二十七载皇帝。

        这些年来,一直处于不断的忙碌之中,忽视了很多东西。

        也并非是对于权力的贪婪,要紧紧的握住不放。

        只是不敢放手罢了。

        今日如此,对大孙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既如此,也是该放放手了。

        侧头看了眼大孙,那眼睛里头的无奈,正好被朱元璋捕捉到了。

        ‘你这备懒的性子,也是该给咱好好治一下了。’

        原本还有些唏嘘的朱元璋,突然就感觉有些发笑。

        随后站起身来,一步一步的走到了朱英的旁边,朗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