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前面是贝拉里镇。过了此镇,再走一天就能到国都。”
听着向导的介绍,王崇不由拿出千里镜,骑在马背上仔细观察。
追随王渊来天竺的弟子,当以王崇职位最高。他已做了三年左副都御史,只要不犯错误,熬资历也能升为右都御史,到时候品级相当于六部尚书。
但王崇还是辞官了,一来报答师恩,二来觉得留在大明很没意思。
小皇帝摆明了要收拢大权,虽然不敢胡乱打压王党,但明里暗里还是有些小动作。
王崇身为王渊的得意弟子,又卡在左副都御史的尴尬位置。他想要顺利升迁,就得彻底投靠皇帝,这对他的品德和名声都是巨大打击。
宁为鸡首,不做凤尾,王崇果断辞官出海。
当然,也有为家族考量。
王崇出身于金华王氏,书香世家,地方望族。这些年浙江商业大兴,王家先是大量种桑养蚕,接着又通过王崇的人脉,率先弄到几台蒸汽纺织机,成为金华数一数二的工厂主。
王氏家族的长老们,不满足于只是生产,又凑钱弄了一条海船,顺利加入广源会,专跑中日、中朝贸易线。
这两条航线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王家又瞅准了新开发的天竺,但被天竺棉会卡着没法操作,只能运奢侈品前往古吉拉特国贩卖。
王崇辞官出海,追随王渊至天竺,就等于为金华王氏打通新商路!
相较于王崇的各种心思,戚继光就要单纯得多,因为戚家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
戚继光是家中独子,而且父亲五十六岁才生下他。
等戚继光成年之后,父亲已经七十多岁,怎保得住祖上传下来的土地?
历史上,戚继光十六岁继承军职,家里煮一条鱼都要分成两顿吃。中午只有鱼头、鱼尾,他问妻子鱼腹哪去了,妻子回答说自己吃了,结果晚饭时妻子又把鱼腹端出来。
那时的戚继光,好歹还能继承军职,这个时空则混得更惨。
因为他所在的卫所,已经被朝廷裁撤,一次性买断世袭武官的职位。买断军职的钱,被官员克扣了一些,父亲患病、丧葬又用去大半。而且,转为民户的戚继光,立志科举做官,读书又是一大笔钱。
直至今年,戚继光终于扛不住,连吃饭都要妻子回娘家借米。
听说太师王渊受封天竺,听说王崇正在招募军户出海,戚继光果断带着妻子随行。他父母双亡,家无余财,无儿无女,只带一个糟糠妻,走得非常干脆利落。
王崇这次出海,带了千余军户及家属,拢共有五千多移民。
众人来到镇外,却见一队骑兵冲至。军官勒马抱拳,问道:“可是陛下的移民?”
王崇回答:“正是。”
那军官告诫道:“且去镇上好生戒备,内拉里镇附近正在打仗。”
王崇问道:“有人作乱?”
那军官解释道:“小镇周边大山,有金、铜、铁矿。金矿和铁矿,天竺棉会已移交给朝廷,铜矿的矿主却是个天竺贵族。这厮不愿交出铜矿,竟召集百姓负隅顽抗,我等这便去灭了此獠!”
骑兵纵马而去,王崇带着移民来到镇外,安营扎寨准备生火做饭。
汉人移民被勒令不许乱走,戚继光与妻子王瑛各有差事。戚继光自是帮着扎营,王瑛则与其他妇人,一起架炉子煮大锅饭,还有妇人组织起来集体去河边洗衣服。
扎营完毕,天色近黑。
戚继光朝着镇里眺望,隐约发现许多汉人打扮,都穿着非常廉价的苦力服(大明版牛仔装)。
此时虽然夜幕降临,小镇里却火光冲天,而且不时传来敲敲打打的声音。
这座小镇因矿而聚,几乎被佛山富商霸占,乃王渊治下最大的冶铁基地。此外还有金铺,主要是熔炼黄金,也兼职打造少量金饰。
此地的金矿被开采了数百年,已经近乎枯竭了,否则天竺棉会肯定不愿让出来。
当然,附近还有金矿,只不过暂时没被发现。
至于印度最大的金矿在科拉尔(班加罗尔附近),位于马兰港到沛阳城的半路上,已有两千年的采金历史。那里不只是一两座矿山,而是一个长六千米、宽四千米的金矿带。在另一个时空,随着开采技术进步,露天金矿采完之后,又向地下开采,最深处地下3200米还有金矿。
科拉尔地区金矿,原为本地贵族所占,一人霸占两三个矿山,用最原始的方法在采金。
被棉会股东发现之后,有几个股东瞒着棉会,花钱办理了购地手续,然后几家私兵组成军队,打了足足半年才终于得逞,成功将几座金矿给抢到手里。
天竺棉会后知后觉,但已经悔之晚矣,金矿竟被几个普通股东霸占,而且对方还事先在棉会办理了合法手续!
于是,天竺棉会召开股东大会,集体逼着矿主们纳税,规定每年开采的黄金,拿出两成上交给棉会做保护费。
王渊对此已经知情,但距离国都有点远,暂时还腾不出手去处理。
处理方式其实很简单,宣布全国金银铜矿为国有,只有铁矿允许私人开采。之所以放开铁矿口子,是用来刺激冶铁和工商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