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家祖乡啬夫(半城流烟)_第211章 袁绍西迎天子(2 / 2)_汉末:家祖乡啬夫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211章 袁绍西迎天子(2 / 2)

        时有董卓女婿牛辅旧部董承,因为女儿嫁给天子为贵人,成为外戚,得封卫将军。

        董承,也就是演义中想要用衣带诏除掉曹操,被刻画成大汉忠臣之人,最后自己连同女儿董贵人,皆为曹操所杀。

        <div  class="contentadv">        事实上,所谓的汉室忠臣董承,与其余西凉诸将并无区别。

        最大的区别在于,他的女儿嫁给了天子,因为有了这层姻亲关系,所以对待天子自不会像李傕、郭汜这般傲慢、蛮横。

        董承也是西凉诸将之中,为数不多力保天子东迁之人。

        这也并不能说明董承忠诚,不过是董承想要拥有李傕、郭汜那样的权势而已,只要能够摆脱西凉诸将,以董承国舅的身份,必然能够掌握朝堂。

        这也是为什么,董承在天子东迁逃难的途中,曾秘密派人趁砍杀伏皇后,万幸被左灵识破,挥舞武器格挡,却是误杀了旁边的侍从,就连鲜血都溅在了皇后身上。

        董承想要自己掌控朝廷,眼看天子车驾经历千难万险,即将抵达雒阳,自然不愿被曹操摘了桃子。

        于是乎,董承暗中联络袁术部将苌奴,占据险峻之地隔断交通,让曹洪及其麾下兵马难以西进,曹操的迎天子之举也以失败告终。

        直到后来,董承与韩暹等人争权夺利落于下风,这才打算请曹操为外援,于是又秘密召曹操勤王。

        董承也因此被曹操封为列侯,两人还拥有一段蜜月期。

        未曾想,曹操夺得天子以后,移驾许都,而且实力不断膨胀,开始大肆安插自己心腹,打压董承等人。

        董承心中不服,这才有了谋诛曹操,反被灭门之事。

        由此也能看出,东汉末年很多人都是野心勃勃,真正忠于汉室的没有多少人,演义中所刻画的许多忠臣,要么是反对董卓,要么是反对曹操。

        不排除里面的确有大汉忠臣,但绝大多数都只是权力斗争罢了。

        就在曹操接到天子诏书没多久,远在冀州的袁绍也见到了司空张喜所派来传达诏书之人。

        袁绍看完诏书以后,不由眉头微皱,急召麾下文武前来议事。

        沮授说道:“将军初至冀州,吾便曾言: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

        “今过数年,黄巾已灭,黑山已衰,并州已克,大半青州为将军所得,公孙瓒不过在幽州苟延残喘。”

        “将军四世公辅,世济忠义。今朝廷崩坏,天子流离,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者也。今州城初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定于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听闻沮授之言,袁绍想起了自己初得冀州之时,沮授给自己规划的战略方针,不由唏嘘不已。

        事实证明,沮授当初眼光有多么卓越。

        现在的公孙瓒,不过只是苟延残喘罢了,要不了多久,袁绍有信心将其扫灭,夺取整个幽州。

        袁绍听着沮授对于未来的谋划,也不由心情激荡,就打算应承下来。

        “万万不可。”

        未曾想,袁绍话音刚落,就有一道声音响起,众人视之,却见说话之人乃是昔日西园八校尉之一的淳于琼。

        淳于琼出身颍川,家世显赫,很早以前就与袁绍、曹操交好,三人当初更是一同在雒阳担任西园八校尉。

        如今的淳于琼虽说投于袁绍麾下,在军中却也颇有话语权,许多自外地跟随袁绍之人,都与淳于琼交好。

        袁绍看到是淳于琼说话,当即问道:“仲简何出此言?”

        淳于琼说道:“汉室衰微,为时久矣,今欲兴之,何其难也。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辄万余。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入邺城,动辄上表请示朝廷,听从朝廷之令则将军权势太小,不听朝廷之令则违抗皇命。”

        “如此岂非自缚双手,受制于人?”

        来自颍川的那些淳于琼同乡,也都纷纷出言附和。

        只不过,郭图、许攸早就死了,现在袁绍麾下少了这两个心腹谋士,颍川派系的实力根本没有办法与冀州派系相媲美。

        就连来自南阳郡的逢纪,也在看清形式以后主动交好审配,开始逐渐靠拢冀州派系。

        至于辛评、荀谌等人,虽然也都出自颍川,权势却远远不及沮授、审配、逢纪等人,更不用说河北四庭柱,皆为袁绍麾下大将,也都更倾向于冀州派系。

        袁绍听到了淳于琼的话,也未免有些迟疑。

        他尚在雒阳之时,就已经野心勃勃,不愿屈居人下,现在雄踞一方,更不愿意受制于人。

        沮授见状,不由暗道不好,急忙再劝:“今迎朝廷,既得其义,又得其时。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焉。夫权不失几,功在速捷,还请将军早图之。”

        袁绍闻言,又开始犹豫了。

        审配看到颍川众人纷纷跳出来,亦是为沮授说话,道:“吾有一言,明公且听。”

        “袁氏四世五公,世受汉禄,累受皇恩,若有诏而不受,岂不为天下人所不齿?”

        “如今乃大争之世,得大义者得天下,迎朝廷既可“奉天子以讨不臣”,又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只要天子在手,究竟是奉是挟,皆在明公。”

        “以明公之名望手段,有何惧哉?”

        “且扬州周琦,已据两州,休养生息,兵精粮足,天子若被其所获,彼若举大义,兴兵伐逆,谁能当之?”

        “若得天子,周琦敢有异动,明公则可以朝廷名义下诏,命天下诸侯共讨之!”

        袁绍闻言,不由猛然醒悟过来。

        如今有周琦这位南方实力强盛的诸侯,也给袁绍造成了极大压力。

        更何况。

        历史上袁绍之所以不迎天子,除了郭图、淳于琼、许攸等人出言阻止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当朝天子乃董卓所立。

        董卓,袁氏大仇也。

        袁绍当初被举为盟主,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董卓,也正是出于对董卓的不满。

        如果迎接董卓拥立的天子,袁绍就是自己打自己脸,对于好面子的袁绍而言,这种事情绝对难以接受。

        这个时空,历史已经被改变。

        首先,颍川派系没了郭图、许攸,实力大减,在袁绍心中的地位自然比不上冀州派系。

        其次,有了周琦的异军突起,袁绍不似历史上那般骄傲,目中无人。

        最后,当今天子乃是先帝长子,也是何进、袁绍当初所拥立,袁绍甚至因为董卓当初打算废立天子,逃出雒阳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董卓。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最终才让袁绍下定决心,那就是西迎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一旦下定决心,也非常有魄力,当即喝道:“传我军令:命并州刺史高干,率并州兵马入关中勤王,务必让天子移驾邺城!”

        “如有阻拦,格杀勿论!”

        却说天子在河东郡,忽报李傕、郭汜引兵杀至,天子以及满朝公卿皆肝胆欲裂。

        太尉杨彪、卫将军董承急忙带着天子以及公卿,朝着雒阳逃去。

        众人正逃间,忽然看到前面灰尘大作,“高”字大旗迎风招展,一彪训练有素、甲胄鲜明的骑兵奔腾而来。

        “迎战!”

        董承大骇,不知这是何处兵马,急忙吩咐麾下为数不多的士兵保护天子。

        “踏踏踏!”

        没过多久,战马就已经奔腾而来。

        司空张喜看到过来的兵马,不由心中暗喜,急忙走到前面,大声喊道:“此乃天子车驾,来将何人,速速报上姓名!”

        高干闻言,急忙滚鞍下马,道:“吾乃并州刺史高干,奉骠骑将军之令,受陛下诏书特意率兵前来勤王!”

        张喜舒了口气,道:“吾乃司空张喜,汝既为勤王护驾,何不前来拜见天子!”

        袁绍早就吩咐过高干,见到张喜一定要毕恭毕敬。

        张喜不仅位列三公,还是汝南人氏,与袁氏世代交好,这次前去冀州传到诏书之人,亦为张喜心腹。

        高干不敢怠慢,急忙上前参拜,执礼甚恭。

        张喜看到高干模样,暗道:“与野蛮的西凉将领与白波贼首相比,高干不愧为袁本初外甥,出身名门。天子有他率兵保护,起码会得到应有的体面。”

        没过多久,张喜就引着高干以及并州诸将,前去拜会天子,态度十分谦卑,丝毫没有沿途那些军阀的嚣张跋扈。

        天子见状,也不由舒了口气。

        高干见天子以及公卿皆衣衫破烂,面有菜色,急忙命人从军中拿来衣物、酒食,招待众人。

        众人尚未吃完,就有斥候来报:“杨奉、韩暹等人得知陛下欲东归雒阳,又有并州刺史前来救驾,与李傕、郭汜和谈,双方合兵一处,正朝此处杀来。”

        天子与公卿闻言,皆脸色大变。

        高干却是猛然起身,对着天子深深一拜,道:“陛下无忧,一群乱臣贼子、乌合之众,且看我为陛下破之!”

        言毕,高干当即招呼并州兵马,朝着李傕、郭汜等人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