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地方对于成绩优异的士子,也愿意出钱资助,对方未来若是飞黄腾达,对于家乡而言也是好事。
除此之外,科举又分文举与武举。
<div class="contentadv"> 文举又分很多种类,大致包括经学、诗赋、算学、法学、明阴阳灾异学等等。
其中明阴阳灾异学,包含天文、地理、占卜等等杂学。
这些种类的学科,其实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设立,到了汉安帝时期,南阳左雄更是提出了改议举制。
为了保证地方官员举荐之人有真才实学,左雄向朝廷建议,对于地方所举荐的孝廉要进行考核,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以判断他们是否真的有才学。
如考试未通过,则取消孝廉名额,并且还要追究举荐的官员。
左雄此举,极大扫除了察举制的弊端,至少保证了被举荐者不会是那种庸才,这才导致大汉哪怕到了王朝末年,始终人才辈出,无比强盛。
因此,当科举文举内容公布以后,在楚国境内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
至少在汉武帝时期,这些考试的内容,都是朝廷要求被举孝廉者必备的素养,孝廉可以不是全才,起码在某方面能够担当大任。
那些有资格被举孝廉的世家子弟,在考科举的时候,至少也比寒门士子更有优势。
当然,文举的具体考试非常繁杂,其中所囊括的内容,在各地大儒以及朝廷高官的讨论下,也在不断完善。
科举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选拔能够真正对朝廷有用之人。
至于武举,大致分为三种。
其一,考兵法策论,地理历史,练兵用人,此类科考成绩优异者,都会被着重培养,以后拜将的机会比较大。
其二,考个人武艺,骑术、箭术,此类科考成绩优异者,大多会充实到基层担任军官,战时负责冲锋陷阵。
其三,考与军械有关的知识,能够制造常用的战争器械,此类成绩优异者会充实到军队的后勤研究所以及军队之中,专注研发、制造各种各样的战争器械。
最开始的科举考试,并不能十分完善。
不过周琦也吸取了后世的科举经验,从一开始就要求试卷隐藏考生姓名,免得出现徇私舞弊之事。
从乡试到会试,乃是全国范围的人才选拔,到了殿试,却是由周琦以及朝中文武,亲自考核这些能够走到最后的士子。
可以想象,如果不出意外,这些能够从无数学子中杀出来之人,未来必然会得到重用,前途不可限量。
科举制经过议定以后,周琦就下诏废除原有的察举制,由朝廷召集各类学科的优秀人才,编撰科考书籍,批量印刷以后分发到各郡县。
当科举考试内容公布以后,楚国境内一片欢腾,就连那些世家大族,也没有想象中的抵制。
毕竟,无论是文举的相关内容,还是武举最被看中的兵法、策论,家学渊源的世家子弟明显比寒门子弟更占据优势。
他们如果能够抓住科举这个风口,最先崛起的仍旧属于世家,毕竟绝大多数的顶尖人才,仍旧出自世家。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也会打破世家对于上升通道的垄断。
奈何事已至此,科举乃大势所趋,世家纵然心中里有些膈应,终究不敢再跳出来反对。
关中,长安。
却说曹操拿下凉州以后,本来打算图谋汉中,继而谋夺益州。
未曾想,被曹操颇为看重的满宠,却死在了周瑜手上,汉中也被周瑜攻下。
如果张鲁没有投降楚国,曹操哪怕与周琦撕破脸皮,也会发兵进驻汉中,不惜与楚国一战。
可当张鲁投降以后,也就意味着曹操失去了继续谋夺汉中的机会。
他虽然心疼满宠身死,却也奈何不得周瑜,只能厚待满宠家人。
就在曹操休养生息,大肆发展凉州之际,一封自襄阳而来的书信,却是拨动了这位枭雄的心弦。
书信出自周琦之手,内容很简单,只有寥寥两句:科举已立,孟德兄是否还记得昔日约定?
曹操拿着书信的右手抖动了一下,思绪忍不住回到了很久以前。
想当年,曹操、周琦皆为青年,有着满腔热血。
曹操出身名门,家世不凡,忧国忧民,喜好结交天下英雄,也为当时朝廷的黑暗而义愤填膺。
周琦出身低微,却宛若出鞘利刃,锋芒毕露,居然胆敢以凡俗之身,斩沛国相首级为祖父报仇,深得曹操喜爱。
周琦杀害王吉以后到达沛国,被隐匿于曹府之中,与曹操抵塌而眠。
那一日,两位青年高谈阔论,毫不留情的揭露着朝廷的弊端,都迫切希望能够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那一晚,周琦就曾说道:“公开选拔,不分年龄、不分出生、不分名望,优者胜,劣者汰,唯才是举!”
当时的曹操感觉热血沸腾,忍不住击掌叹道:“好一个优者胜,劣者汰!”
“好一个唯才是举!”
“子异之言,令吾茅塞顿开。若朝廷能够重用子异此等人才,则天下可定、汉室可兴矣!”
盛赞过后,曹操还曾经对周琦承诺道:若自己真能安邦定国、身居高位,必然竭力推行科举制,彼时还希望周琦能够鼎力相助。
周琦也承诺过:“若真有那日,弟必当竭力相助!”
曹操伸出右手,脸上满是振奋:“我等且击掌为誓。望君不负今日之言。”
“啪!”
周琦右手拍了上去,脸上满是郑重:“必不负今日之言!”
昔日誓言,尤在耳畔回荡。
可惜时过境迁,曾经无话不谈的至交好友,如今却都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往日的满腔报负,也成了为自己利益而战。
念及于此,曹操一时间居然有些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