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为天下师(地狱逃兵)_第433章 燕国!(2 / 2)_大明:我为天下师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433章 燕国!(2 / 2)

        <div  class="contentadv">        他们来时走的北线更多是对航路的探索,虽然走通了但实在是条件恶劣,所以回去的时候没必要继续走这个线路。

        潘德铭建议朱棣扫平土著建立燕国之后就可以派人往海岸继续南下,大概率可以与周王朱橚碰上头,到时候可以走朱橚开拓出来的南线返回大明,有了成熟且不那么艰苦的航线之后,可以再慢慢探索抵达上美洲更快的航线。

        而且回程的时间肯定要比来时走的快得多,最多一两个月也能回到大明了,来时的漫长更多是因为第一次探索航路走了许多弯路,而已经走过的路再走的话就不需要那么麻烦了。

        除此之外,潘德铭在研究过朱棣选定的国址后,结合姚广孝那边传来的实际资料,对未来燕国的发展一样也提出了建议。

        燕河的确是现有可以联通大陆东西沿岸的河道,其交通价值非常大,燕国以后就算只靠着这条河也完全不愁没有饭吃,他对朱棣精准的眼光十分佩服。

        但是燕河毕竟是自然河道,而自然河道存在着许多缺点,一是水道曲折,二是通航的船只吃水量也有限制,这决定了这里的交通价值上限,如果燕国想要完全发展这里的区位优势,最好的选择还是在最狭窄的地方修建运河,只有这样才能把这里的价值发挥到最高。

        这两个建议朱棣都是记下了的,他之所以欣赏潘德铭,一是看上了潘德铭独自环游世界的冒险精神,二就是看重他大学生的本事了。

        虽然朱棣看许良本人是不太顺眼的,但对于许良创办的关中大学他是真的服气,一路过来他就发现这些学生有一个是一个都可以算难得的人才,相较于传统的儒家士子,这些人看待问题更加专业具体,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更加务实有效,这一路上燕国的船队能够顺利抵达,这些学生也是发挥了大作用的。

        潘德铭的两条建议朱棣觉得非常有建设性,北边的航路他是不愿意再考虑了,环境恶劣风险太大,至于开凿运河的建议他也觉得确实有可行性,只不过具体要不要做他还要实地考察之后再说,反正现在这个还没有那么大的通航需求,可以不必太着急。

        打发走了潘德铭,朱棣很快就回到燕国的事业当中,随着一杆巨大的“燕”字王旗竖起,数月来蛰伏在北边的燕军便浩浩荡荡往南方而去,他们要在这片大陆上抢夺一片自己的土地,然后在这里生根发芽壮大

        这一战的结果没有任何意外,当朱高炽在姚广孝的辅佐下开始调转枪头攻击库尔华坎的时候,遭到了对方的强烈抵抗,对方对待外来人起码还是有基本的防备的,但是这于事无补,双方交战不久后方便出来一支庞大的军队,当这支突然冒出来的力量加入战场之后,很快库尔华坎就彻底崩溃,这一战打的让他们措手不及,结束的却飞快。

        库尔华坎的王族尽数在朱棣面前投降,然而这位燕王殿下看到跪了一地的他们却没有多看一眼,直接从他们身前穿过去了,这意味着什么无论是姚广孝朱高炽,还是这些土著王族们都能明白,这个王者拒绝了他们的投降。

        土著王族嘴里叽里呱啦的诅咒声戛然而止,然后是一个个重物落地的声音。

        朱棣甚至都没有回头看一下,只是径直来到了这里的王座面前,眼前这个简陋且低劣的王座让他忍不住皱了皱眉,但他还是忍着不适坐了下去,下面那掉了一地的人头并没有让他多看一眼,久经沙场的王者对这种事情不会陌生。

        “今日始此地皆为燕地,此地之人无论汉人土著人皆为燕人,原先一切建制要尽数扫除,以后这里只有燕国的府县,再无所谓诸部王国,凡不服者尽可杀之!”

        随着朱棣的声音落下,在场的臣子尽数下跪称颂,自现在开始这片大地就属于燕国了。

        朱棣摆了摆手,很快各官员便开始了各自的事务,宫人们也开始清扫起大殿来。

        只有侍立在朱棣身边的朱高炽心里默默叹气,他知道自己的父亲并不是杀人狂魔,杀降虽然有伤天和但却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要想在这全是土著的地方建立长久稳固的治理,第一步就是把原本所有的宰治痕迹全部抹杀干净,土著们必须学着忘记在燕国之前曾经有过其他王国,就这一点来说库尔华坎包括其他王国部族的宰治者都没有活着的理由.

        未来这里的土著民面对的不是酋长或者国王,而是燕王、县令、典吏,这些新的宰治者会组织他们进行生产,学习汉字汉语,漫长的时间之后,他们会慢慢这里曾经的历史,从而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