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门好细腰(姒锦)_第364章 离心离德(1 / 2)_长门好细腰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364章 离心离德(1 / 2)

长门好细腰 姒锦 6433 字 4个月前

玉堂春的新菜名叫“踏青”,好几种不同的口味,听上去美妙,可得知它就是蝗虫,很多人表示敬谢不敏,难以下口。

        但吃过的人都说香脆焦嫩,别有一番风味,也引来一些人跃跃欲试。

        文慧看着这个销量,听说冯蕴还在大量收蝗虫,有些忧心。

        “娘子收这么多回来,卖不掉要如何处理?”

        冯蕴道:“烘干保存,以备用。”

        文慧很是不解。

        她道:“有吃才会挑食,到了没吃的时候,就不嫌弃了。”

        而且烘干出来的蝗虫,是真的香脆,就和炸的河虾小鱼差不多……

        文慧见娘子有自己的主张,不再多问,照常将这道菜挂在大堂上。

        长门一直在收蝗虫。

        收购的价格很低,但这个时节,乡里有很多闲人,听说哪里闹蝗虫,便都跑过去捉。

        人多到一块田地的边上,人比蝗虫还多……

        又是鸭子又是人,又是篝火又是赶,这次的蝗灾慢慢过去了。

        贺洽做了统计,损害还是不小的,但比他起初预计的,也是好了许多。

        到了七月底,长门就不收蝗虫了。

        秋收将至,长门又要办喜事,很是忙碌。

        鸣泉镇那边的甘蔗,七月收一茬,也在准备秋播入土。

        一切都好像没有受到影响……

        但连续大旱,滴雨都无,村里的老井,长河的水位越来越低,市面上的粮价越来越贵。

        人们嗅到了空气里的紧张。

        渐渐地,粮食荒潮越演越烈……

        粮店里抢粮,一日一个价,风声越传越利害。

        冯蕴从昨年开始,就让村里人囤粮。

        可真正照着她说的做,又有那份闲钱囤粮的人,并不多。

        好在这一季,尚有些收成,有些农户受了蝗灾,也能从村里买一些,求到长门,也能以市价购得,这才能稍稍安定,比其他村落少了些焦灼……

        -

        初五那天,冯蕴天不亮就起床,村里割谷子的香味传过来,她深吸一口气,洗漱罢,便去养心斋接上元尚乙,一同出街。

        她是去为文慧的婚礼而采买的。

        这是长门第一次办喜事,冯蕴很上心。

        但马上要做新娘子的文慧,却生怕耽误了东家的生意,样样事情亲力亲为,不愿假手于人。

        这几日,冯蕴另外派了两个姬妾——涂蓝和顾珠,去玉堂春相帮,等文慧成婚那几日,也好有人顶替……

        元尚乙这是第二次到安渡城里来,还是采买新娘子的东西,两只眼睛里满是快活。

        集市上正热闹。

        比起乡下为秋收忙活不同,城里的茶寮酒肆里,闲人们聚在一处,都在议论,安渡即将成为大晋辅都的事情。

        冯蕴早先得到消息,是裴獗透露的。

        但消息传到民间,也就这两日。

        市井坊间,当即沸腾起来。

        从齐到晋,再到晋国的辅都,安渡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改变太大。

        百姓自然欣喜若狂。

        一个个都在猜朝廷的意图,扳扯起来很像那么回事。

        说得一套又一套,好似亲眼看到太极殿上的决议似的。

        “置辅都于安渡,一是有龙气滋养——小皇帝到安渡养病不久,多年沉疴都此好转,你们说,安渡是不是福地?”

        “是!”

        “这只是其一。其二嘛,置辅都于安渡,一个节制南齐,二个兼吞邺城伪朝,天时地利,可徐徐图之也。”

        安渡人都称邺城是伪朝廷。

        在他们看来,自己这边才是一脉正统的传承,李宗训扶植的熙丰帝侄辈,不是什么真命天子,做不得数。

        “安渡恰是处在一个十分险要的战略之地,可进可退自不必说,最紧要的是,安渡隶属信州,水路发达,运兵运物资都极为便利,雍怀王什么眼光啊,早把局势摸透了,这会子,只怕李宗训的屁股底下都快烧起来,坐不住了……”

        “哈哈哈哈。”

        “这么说,建了辅都,就要打邺城?”

        “什么时候打,那还得看雍怀王的心思……依老夫看,刚和北戎打过一场,眼下民生凋敝,粮草不丰,又遇今岁的蝗灾,只怕要拖上几年。”

        那老夫子说得头头是道。

        一群人围着他,频频发出叹息。

        冯蕴的马车慢吞吞地从茶寮经过,晃眼一看,就见任汝德坐在里头,旁边跟着金戈。

        二人手捧清茶,很是惬意。

        她问小满,“我记得任先生的茶寮,是开在城门边吧?”

        小满点点头,“仆女也记得,是在西城门那头。”

        一个开茶寮的人,跑到别人的茶寮里喝茶,听老夫子瞎扯,可真有闲心。

        她回头问阿楼。

        “任先生在村学的课时多是不多?”

        阿楼每月会给任汝德算工食,所以很清楚他的课时。

        当即说道:“任先生每两日来上半天,算是清闲。学子们都喜欢上任先生的课,说他讲课风趣,知识渊博,什么都懂。”

        一个周游列国,饱读诗书的人,当然有办法把小孩子哄得一愣一愣的。

        这个任汝德,可是萧呈帐下的第一幕僚。

        他真沉得下心,在花溪村养老?

        萧呈也舍得让这样的人才,在花溪村教小孩子读书识字?

        冯蕴又问了一些任汝德的事情。

        但阿楼说,他在花溪村十分规矩,从不违反村规,待邻里极为和善,又是许多孩子的老师,很受敬重。

        要不是冯蕴事先知道他的底细,只怕也看不出半分破绽。

        他们意图不明,冯蕴也决定按兵不动。

        看谁耗得过谁吧。

        冯蕴没再说什么。

        元尚乙却突然发问。

        “娘子,我们很缺粮食吗?”

        冯蕴再看小皇帝时,发现他脸色都凝重了。

        六岁的孩子,以前养在深宫,从不知道粮食从哪里来,更不知道这东西有多么金贵。

        这阵子在村子里耳濡目染,他已然懂得了很多道理。

        冯蕴笑了一下,“阿元都知道了?”

        元尚乙点点头。

        冯蕴道:“看来年纪太小的时候,体察民情也不完全是好的。”

        孩子都变得不快乐了。

        冯蕴摸摸他的头,“不要想太多,你的臣子们,会处理的。”

        他的臣子们。

        元尚乙想到那个面无表情的冷脸雍怀王。

        他突然仰头,眼巴巴地看着冯蕴。

        “娘子跟雍怀王吵架了吗?”

        冯蕴笑了起来,“为何这么说?”

        元尚乙道:“不然雍怀王为何不回来?你们不是夫妻吗?夫妻该住在一起。”

        <div  class="contentadv">        这是小孩子最朴实无华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