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辛眉头一皱,疑惑道:“土豆?红薯?玉米?”
易华伟作了个请的手势:“不错,这些都是在下从西域寻来的作物,虽说罕见,但产量喜人,诸位放开了吃,不够还有。”
今天这顿饭易华伟全是用土豆、红薯跟玉米所制。
一份土豆泥。将土豆煮熟后,去皮用木杵捣碎成泥状。加入少量的盐和野菜碎进行调味,口感绵软,带有淡淡的咸味和野菜的清香。当然,易华伟条件好一点,加了些羊油,淋在土豆泥上,增加了土豆泥的滑润口感和香味。
一份烤土豆,就是把土豆直接放在炭火上烤制。烤至外皮微焦,内部熟透。烤好的土豆散发着独特的香气。张乐辉还搭配几碟醋、盐、蒜末等调制的简单酱料,增添风味。
一份土豆野菜汤,就是将土豆切成小块,与采集来的野菜一起放入锅中煮成汤。加入少量的盐调味,汤味清淡,土豆的淀粉使得汤有一定的浓稠度,野菜则为汤增添了一份自然的鲜味。
还有用蜂蜜淋过的蒸番薯,以及烤得金黄的番薯饼,还有加了红枣桂圆的番薯粥。
当然,少不了烤玉米、玉米炖排骨。
许辛率先舀了一勺土豆泥,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土豆泥入口软糯,带着一种独特的口感和味道,一口下肚,不由颔首道:“善!”
其他弟子们也纷纷拿起食物品尝起来。
“这食物味道奇特,口感丰富。”
“是啊,从未尝过如此味道的食物,实在是让人好奇。”
众人不由齐齐看向易华伟。
许辛心头一动,看向易华伟道:“赵大人说…产量喜人?”
“不错,此物名曰‘番薯’…”
易华伟笑了笑,拿起手里的番薯饼道:“其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够迅速发芽生长。而且对土壤的要求相对较低,无论是肥沃的土地还是较为贫瘠的土壤,它都能扎根生长。在正常的种植条件下,产量极高。一亩地所产的番薯,可达数千斤之多。它不仅可以作为主食,还能用于制作各种食品,储存也较为方便。”
“啊!?”
“不可能?!”
许辛等人面面相觑,几名弟子更是不敢置信,要知道,秦朝时期一亩地的粮食产量大约在100斤到250斤之间。
具体来说: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粮食产量较低,大约每亩只有100多斤。商鞅变法后,为了鼓励生产,秦国政府提高了粮食产量,有的土地甚至达到了一亩250斤的产量。
而到了蔡泽时期,都江堰的建成使得巴蜀两地(今成都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增,有的土地甚至达到了亩产317斤的记录,但这是最高纪录,平均下来每亩地有两百斤就算不错了。
而现在…易华伟居然说这种叫‘番薯的作物每亩能产数千斤??
在他们的认知中,从未听说过有如此高产的作物。一位弟子忍不住开口道:“赵大人,这番薯真有如此高的产量?莫不是夸大其词了吧?”
看着许辛几人质疑的眼神,易华伟笑了笑,指了指烤玉米继续道:“此物名曰‘玉米’,它喜欢温暖的气候,但在较为凉爽的地区也能生长。玉米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一般几个月就能收获。其产量同样可观,一亩地的玉米产量可达到上千斤。”
顿了顿,端起一碗土豆野菜汤道:“土豆的生长环境较为广泛,它耐寒、耐旱,即使在较为恶劣的条件下也能生长。土豆的产量也不低,一亩地可产数千斤。不仅可以作为主食,也可以用来制作各种菜肴……”
许辛等人听着易华伟的介绍,脸上那抹怀疑之色始终未能全然消散。一位弟子紧紧皱着眉头,缓缓说道:“赵大人,此等产量着实让人难以轻信。若真有这般高产的作物,那天下百姓岂不是再无饥馑之忧患?”
易华伟淡然一笑,回应道:“诸位有所疑虑实属正常,毕竟这些作物你们此前从未得见。不过,我所言确确实实,毫无虚假。而且,我这院子里就种有这三样作物。一会儿吃完饭后,我可以带你们去田间亲自查看这些作物的生长状况。”
“果真如此?”众人皆露出惊讶之色。
许辛努力压下心中的惊骇,沉思片刻后问道:“若这些作物真如赵大人所言,那的确是天下之福泽。只是不知这些作物的种植之法是否复杂难行?”
易华伟放下手中的番薯饼,耐心解释道:“这些作物的种植之法并不繁琐复杂。番薯可以通过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只需将番薯藤剪成小段,插入土中,便能生根发芽。玉米和土豆则可以通过种子播种,只要确保土壤适宜、水分充足,它们便能够茁壮成长。”
许辛微微点头,接着又问道:“那这些作物在不同的地区都能够生长吗?”
易华伟认真回答道:“番薯、玉米和土豆的适应性都极为强大。番薯耐旱、耐贫瘠,在各种类型的土壤中都能扎根生长;玉米虽喜欢温暖气候,但在较为凉爽的地区也能够种植;土豆耐寒、耐旱,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够存活。所以,这些作物在不同的地区都有种植的可能性。”
“还请赵大人带我等一观!”
许辛听完易华伟的介绍,此时哪还有心思继续吃东西,当即离席而起,朝着易华伟深深长揖下去。眼神中满是急切与期待,仿佛看到了改变天下百姓命运的希望之光。
身旁的弟子们也纷纷露出渴望的神情,他们迫切地想要亲眼见证这些神奇作物的生长情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