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明末三十年(青弋渔夫)_第七卷 一统山河 两千零三十二章 大乱上(1 / 1)_逆天明末三十年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七卷 一统山河 两千零三十二章 大乱上(1 / 1)

崇祯十三年二月初二,在民间这是龙抬头的日子,本来,这一天应该是华夏民间的传统节日,这个龙指的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所以叫做龙抬头。苍龙七宿的出没和降雨相互对应,华夏人一直认为龙掌管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志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自古以来人们将龙抬头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纳祥转运的日子。

如果是放在往年,虽然不能说是张灯结彩,可京师的民众多多少少还会庆祝一下,就算是小门小户,自己在家关起门来,那也要喝一杯水酒,祈求来年日子能够风调雨顺。这在民间算是个大日子,可是今天,京师的街道上可谓是冷冷清清,连续多日,京师都是普降大雪,以往这倒是个好兆头,寓意着瑞雪兆丰年,可是这一次,好像并没有瑞雪兆丰年的意思。自从清军大肆攻掠辽东蓟镇,流贼在西北西南中原作乱以来,无数的北方流民涌向了京师,各个省份的人都有,明代北京城本身就是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城市,但是在流民不断涌入之后,京师人口一度暴增到一百五十万人左右,因为疫病等缘故,又死了不少难民,但是无论怎么计算,到现在为止,京师人口绝不少于一百三四十万。

连日大雪,造成的恐怖后果就是不断有人冻死街头,尸体来不及清理,直接被大雪掩埋,家家户户门窗紧闭,人们都躲在家里不断向着老天爷祈祷,日子能好转过来。谁都知道,清军和大顺军已经开始两面合围,如果照这个进度走下去,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兵临城下了。让人们真真切切感受到紧张氛围的是京师戒严令,年关刚过,朝廷就颁布了京师戒严令,这一版的戒严令比任何时候都要严格,连很多经历过崇祯元年京师大战的老人都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今日的戒严令甚至比那个时候还要严,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保卫京师的军队进行了调整和巨大的人事变动。当日孙兴从京营提督的位置上下来之后,崇祯直接下令整合了京师三大营,并且将守城兵丁全部调配给京营,组成京师守备军,设置总兵一人,由襄城伯李国桢担任总兵,并且从延庆和保安州调来参将谢素福及邱茂华担任副总兵,将两地兵马全部调入京师,再任命京师兵部尚书杨嗣昌提督京师防务,兵部侍郎陈新甲辅佐杨嗣昌。同时,由通州总兵唐通带领一万五千人马扼守通州顺义一线,阻挡清军的攻击。

让人觉得比较尴尬的是,如果按照当年朱棣设立京师守卫部队的标准,理论上京师应该有七十二卫的兵马,如果按照标准的一卫五千六百人来计算,估计至少能有个四十万人马,但是到了崇祯年间,吃空饷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原先的四十万人马,现在连二十万都没有,整个京师全部的守备兵力仅仅十几万人,就这,还是在崇祯和朝廷已经预感到巨大危机就要来临的情况下七拼八凑出来的军队。截至目前,京师守备总兵力约有十八万左右,其中十万人是原先的京师三大营还有本身的守备部队,另有五万人是从京师外围各地拼凑调集过来的军队,最后三万多人是从京师民众中募集的军队,这些人只能称作民团,战斗力基本是没有,也只能作为辅兵,起到一些辅助的作用。

而这十八万人还不全在京师城内,先不说唐通那边分去了一万多人,在京师外围的房山、良乡、卢沟桥一线,朝廷还放置了近两万人建立了一道防线,由吏部右侍郎李建春主动请缨率领这些人在卢沟桥一线死守,作为京师的最后一道屏障。这么一算,加上京师外围还有侦察部队、游动哨、夜不收等等兵力,有大约四万多人不在京师城内,城内全部的守城兵马加起来只有十四万,真正的正规军大约只有十一万人。十一万人若放在平日里,也是了不得的兵马了,毕竟在大明乱世,能拥有十万人以上的军阀屈指可数。但是在李自成动辄两百万的军队面前,这点人显得就不够看了,并且说是十一万正规军,可京营的战斗力到底怎么样,鬼才知道。且不说三千营和五军营基本上已经荒废,便是出动率比较高的神机营,战斗力也打个问号,他们的装备维护程度,训练程度等等,都是个谜。剩下的卫所兵就更加不值一提了,大明奇怪就奇怪在这里,按理说是皇帝还不差饿兵,其他地方的卫所兵军饷虽然拖欠,但是京畿重地应该好一些吧,至少能做到足额发军饷吧。事实还真就不是这样,京畿地区的卫所兵并不因为自己处在重要地点就比其他地方拿得多,这么些年,朝廷一直保证优先供应辽东和九边重镇的原则,就连京畿地区的士兵也拿不到多少军饷,欠饷是常有的事情,所以这帮人的战斗力究竟如何,谁的心里都没底。

算完了这些人,再算算大内,锦衣亲军、厂卫什么的也就是糊弄糊弄老百姓,其中很多人都是勋贵子弟充任的,当个花架子没问题,真要是打起仗来,可以说是毫无战斗力,估计一个个脚底抹油比谁跑的都快。如此算下来,京师十一万兵力,有多少能战之兵,恐怕连李国桢自己都是一头雾水,偌大一个北京城,愣是拿不出一支战斗力卓越,战斗意志强悍的军队来。可皇帝要李国桢当京营总兵,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李国桢知道,要是京师守不住,在京师陷落之前,崇祯肯定要用他的脑袋陪葬。李国桢虽然是京营总兵,不过总体来看,京营的防务实际上分为内外两层,外层自然是李国桢领衔,内层的防御崇祯交给了兵部右侍郎张缙彦和东厂太监曹化淳,皇宫大内的安全则交给了骆养性和新上任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德化,他的伴当王承恩已经成为了司礼监掌印太监,也就是俗称的内相,若是放在以往,可是一个可以和首辅平起平坐的职位。

其他官员理论上是各司其职,温体仁自从被皇帝渐渐疏远,虽然是首辅,可是权力已经不如以前那样大了,尤其是上次的殿试,崇祯觉得选出了魏藻德这种大才,特意让魏藻德当上了大学士,如果没有李自成攻打京师这件事情,再过一段时间,崇祯恐怕还要大力提拔魏藻德,一两年之内说不定就能入阁,不过这也没关系,崇祯将魏藻德提上来之后顺便又将跟温体仁非常不对付的钱谦益给拉上来了,出任右佥都御史,把持了言路,温体仁再想有大动作就更难了,同时给薛国观放权,分割了温体仁的权力,一套组合拳下来,温体仁感觉是处处被掣肘,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不过这些在李自成大军的紧逼之下,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最简单的道理,不论朝廷内部斗的多么凶狠,那都是朝廷内部的事情,现在李自成是过来掀桌子的,桌子没了,大家就都完了。朝廷众人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在如此巨大的危机面前,人的本能就是想想自己的出路,不管是抵抗逃跑还是投降,总要有个办法。

京师的这些官员们跟地方官员的心态还不一样,地方官员真到了不得已的时候,大不了挂印而去,找个深山老林或者乡间田野躲起来就是,这个官不当也罢,可是京官的房产田地几乎都在京畿,这里是大明帝国的中枢,离开这个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落差感实在是太大了,一般人接受不了,钱没了不说,权力也没了,什么都没了,还不如死了痛快,所以怎样保住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后还能接着过人上人的日子,就成了他们现在最需要考虑的事情,当然,如果能顺利击退李自成那是最好。

京师的街道上死气沉沉,巡城兵丁在得到李国桢的命令后,开始尽量将被积雪掩埋的尸体给清理出去,他们将一具具尸体装上马车,理论上应该找个地方烧掉,实际上他们才没空干,也就是扔到城外去。倒不是说李国桢这个总兵大发善心,而是眼看着大战在即,若是京师能继续坚守,开春之后一旦天气转暖,这些尸体将会成为重大的疫病来源,李国桢可不想京师这个大堡垒从内部被攻破,如果在战争的时候城内出现大规模的疫病,那全城人就是等死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