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木兰竹)_陈标版本格物致知(三更,五十一万营养液加更)(1 / 2)_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陈标版本格物致知(三更,五十一万营养液加更)(1 / 2)

陈标和马秀英商议了半个多月,  待金秋十月来临的时候,才敲定贵族女子书院课程改革的事。

        之后无论是女子诰命还是启蒙书院,陈标都没有再插手。

        秀英夫人会和自家亲娘、和一群已经清醒的女性们研究出达成目的的手段。

        陈标只能是一个引路人,  不需要也不应该深度参与这件事。

        陈标仍旧认为,自己来自未来、又是男性。他就算竭尽全力想要站在自家娘亲这边换位思考,  但仍旧有很多疏漏和不现实的地方。

        只有让这个时代的女性自己摸索的道路,才是她们能走下去的道路。

        试问没有女性先烈们为民族独立和复兴所流的热血,  伟大的领袖们也不会将“男女平等”写入宪法。

        陈标和他带来的天书或许是娘亲甚至秀英夫人的“精神导师”,  但无论是开辟道路还是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流血流汗甚至付出性命,  都只能由这个时代的女性自己做出选择。

        若秀英夫人和自家娘亲的努力因这个时代女性的背刺而失败,  那也是这个时代的女性自己的选择。

        不过是几百年后,  再有一群伟大的女性重新开辟道路而已。

        马秀英重新忙碌起来,二弟三弟在学校里乐不思蜀,陈标开始承担起带四弟和五弟的重任。

        陈标并不认为“吃亏委屈”。他喜欢带弟弟玩,而他也喜欢自己多努力些,  让爹娘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专注自己的事业。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只是身后多了两个乖巧的弟弟尾巴而已,怎么会耽误陈标自己的事业?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其实也不叫改革,而是有些孩子该升入高年级了。

        高年级的课程自然和低年级不同,总不能一直研究那个四书五经吧?勋贵子弟又不需要科举,  他们只要懂得四书五经中的典故和思想就成,不用熟背并默写全文。

        陈标给高年级安排了更多“杂课”。

        生物课现在对这个时代而言太过超前,  陈标不敢教他们。但物理化学都可以教起来了。基础的物理化学知识能开阔眼界,让他们不至于被一些江湖术士的小把戏蒙骗。

        陈标把物理和化学合为一门课,叫“格物课”。

        程朱理学不是说,  “格物致知”吗?物理化学都是研究物体本质原理,不是“格物”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意思,  不就是学好物理化学吗?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别说陈标认为没毛病,连朱元璋麾下唯一比较正统的真正程朱理学文人朱升都认为没有毛病。

        他甚至认为,这是陈标找到的一条程朱理学真正的道路。

        格物致知不是在那里傻坐着看着面前的物体就叫格物啊!你要去研究啊!

        什么是研究?那不就是找寻这些物体的本质吗?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朱升和季仁寿带着一帮学生挤在陈标的实验台前,看陈标做实验。

        陈标这次要教的是滑轮组实验。他先做实验,再教力学理论和计算。

        滑轮组在此时早就开始运用。只是民间许多习以为常的事都是靠经验,而不是“科学”。

        陈标现在要将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就是“格物致知”。

        陈标要教导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应用物理和化学。

        他让在座的勋贵子弟们对物理和化学感兴趣,知道物理和化学的利益,课程的目的就达到了。

        完全不思考产出的理论研究,那是秀英夫人的女子学院要考虑的事。

        几日后,朱升不仅自己来了,还带来了自己的长子朱异和幼子朱同。

        朱异本就跟着朱升在应天处理文书,朱同被朱升留在家乡,闭门读书。

        朱同在经书方面的研究比朱异优秀许多,是朱升衣钵真正的传人。而朱异所擅长的更世俗,他擅长经商。

        朱升带来长子,留下次子,也是想给家里留一条后路。

        现在,后路被他带来了应天,丢到了应天小学,修习“格物”课程。

        两个冤家对头的儿子对视一眼,建立了惺惺相惜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