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万物加个点(常世)_第906章 几十次举牌收购!(2 / 2)_我给万物加个点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906章 几十次举牌收购!(2 / 2)

我给万物加个点 常世 2235 字 10个月前

尤其是,三丧可是高丽的财阀啊,而且还是高丽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如果这张名片被收购,那么高丽才真的要丢脸了!

所以当苏洋这一番话说出来之后,全世界都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高丽那边的反应,也在等待着三丧集团的反应。

当天晚上,一切风平浪静。

第二天,三丧太子李在容在脸书上更新了一条自己的心情,内容是:野蛮人来敲门了。但我们背后是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当天下午,三丧集团对外发言人第一次回应了这件事,他说道,“嘉点集团此次的行为属于恶意收购。我们集团是高丽的民族企业,我们不会允许外国企业控股乃至收购我们集团。”

于是,战役正式开始打响。

三丧集团各个子公司的股票本来分歧就严重,现在变得更加的眼中。这是因为,一部分股民认为嘉点集团既然要抢夺三丧集团的股份,那么三丧集团的股票价值多半要疯涨。

但是更多的股民却非常的理性。他们在分析了三丧股票结构之后,认为嘉点集团的收购计划多半要无疾而终。

如果一旦无疾而终,那么很可能到时候要大规模抛售。

再加上这段时间爆出的旗舰机n7的丑闻,三丧集团的管理层斗争,势必会影响三丧集团今年的利润和运营。

所以他们短期不看好三丧集团的未来。

不过股市涨涨跌跌对于现在的苏洋而言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他之前早已经布局完成了,根本不会受到现在股价的影响。

于是,在第三天,嘉点集团再次举牌,宣布从几家金融公司手中收购了三丧集团其余上市子公司的部分股份,把三丧集团的二十余家大型子公司的持股比例,全都提升到了10%以上。

至于具体是百分之多少,因为没有超过15%,所以并没有公开。

三天时间,几十次举牌,嘉点集团已经把自己的气势打了出来。所有人都看出了嘉点集团这一次势在必得的决心。

所以三丧内部此时也有点慌。

原本一直带着自信笑容的李在容现在再也笑不出来了,他在办公室里踱步了很久,然后几个电话打给了华尔街手中持有三丧集团股份的几个大型银行、金融公司。

作为三丧实际上的掌控人,他知道三丧背后站着谁,也知道三丧最关键的股份在谁手中。

三丧集团在市场上的股票虽然很多,但是当苏洋收购到10%以上的时候,再想要收购已经很麻烦了,价格也很高了。

所以现在最需要做的是稳住自己背后的那群银行家,金融大鳄,让他们依然站在自己背后。这样一来,苏洋就算把市场上的散股都收购完,也不可能拿到三丧集团的实际控制权。自己就还有可能赢。

几个电话打出去之后,李在容松了一口气,虽然那几个金融巨鳄对于自己最近的事很恼火,但是却依然支持着自己。

得到了好消息的李在容心情终于放松了一些。

但就在他心情刚放松的时候,一个坏消息就到了。N7手机爆炸的事情,借着这次三丧股权争端,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不少国家的消费者开始控诉三丧,要求三丧集团给予赔偿和处理。

而作为皿煮的灯塔,镁国的几大航空公司,在西南航空的带头下,颁布了禁止携带N7手机登机的禁令。

这一下让三丧集团更加的雪上加霜。

这种事关整个集团战略的大问题,李在容不敢马虎。

他知道,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也许都不用苏洋改选董事会,他自己就要被赶下董事的席位。

于是,三天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三丧集团对外宣布,承认N7手机电池存在质量问题,可能会导致自燃。并且宣布召回全球已销售的170万台手机。

在发布会的最后,三丧移动业务总裁高振东鞠躬道歉。

当天,三丧电子的股价暴跌,连带着其他刚刚止住了跌幅的子公司也开始跟着小跌。

而就在这时,沉寂了接近一个星期的嘉点集团再次疯狂举牌。

一个,两个,三个...

嘉点集团接连向三丧集团二十余家上市子公司举牌,声明自己已经持有了三丧集团这些子公司15%以上的股份。

嘉点集团这疯狂的收购,这恐怖的吸纳股权能力,直接把全世界关注这件事的人全都震了三震。

这可是三丧集团啊,不是什么阿猫阿狗。不说别的,光三丧电子的市值就超过了1000亿美元,这段时间因为收购传闻,甚至已经涨到了1100亿美元。

再加上其他一系列的子公司,总市值估计在1800亿美元左右。如果换算成人民币的话,都已经过了万亿!

这样级别的企业,苏洋居然敢硬来!

这要烧多少钱啊!

光现在就已经扔了几百亿了吧!

前几天苏洋二次举牌的时候,大家就感觉他疯了。

而三丧集团也有正面施压,质疑嘉点集团。

后来嘉点集团也确实冷静了两天,但就在大家认为嘉点集团要和上一次进攻高丽一样放弃的时候,结果现在居然硬上了?!

直接集体第三次举牌!

简直就是不管不顾啊!

嘉点集团到底有什么底牌!

到底为什么这么自信!

因为三丧旗舰手机爆炸案,加上嘉点集团强行恶意收购,现在全世界都在热议这件事。不少专家学者开始分析嘉点集团收购三丧集团的可能。

这些专家学者从两者的体量、公司的现状,国家得监管,还有现金储备计算,都给出了一个悲观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