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来自远方)_第四十二章 升官(1 / 2)_帝师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四十二章 升官(1 / 2)

帝师 来自远方 7210 字 11个月前

弘治十八年五月癸巳,大行皇帝大殓,翌日成服。

        六月庚申,礼部进上尊号,尊谥为“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

        工部左侍郎并术士博选山川吉地,钦天监监正择选吉日,定十月庚午,葬大行皇帝于茂陵以西施家台,发军民役,开凿“泰陵”。

        “主势之强,风气水土之聚,庶可安奉神灵。”

        仪注上呈,朱厚照没有当即同意,而是遣中官扶安,李兴,覃观,工部右侍郎王华再往评定。

        其后敕书礼部,言大行皇帝有遗诏,不得劳民。凡京营官军俱免做工。并敕书工部,不急工程悉皆停止。未得旨,不得擅发役夫。内外凡有违令者,与宣府三司同罪,从严不赦。

        两份敕令下发,群臣均发出感慨。

        “宽仁恤民,殿下果有先帝遗风。”

        “国朝有望矣。”

        在众多的赞扬声中,大学士李东阳不发一词,反复看着敕令最后一行字,微微皱眉。

        谢迁奇怪道:“宾之兄为何愁眉不展?太子殿下有德,实乃万民之福。”

        李东阳点点头,仍是没有说话。

        以为他在哀悼先帝,谢迁没有多留意,转而同刘健商议太子临朝听政之事。

        独自站在窗旁,李东阳单手负在身后,视线穿透零星飘落的细雨,愈发显得沉默。

        丙辰,礼部上奏,中官扶安,侍郎王华等覆视山陵,确为吉地,宜择吉日开土。

        这一次,朱厚照的答复很快,当即着钦天监择日,遣驸马都尉蔡震马诚祭告诸先帝之陵,令工部尚书曾鉴祭告天寿山。

        三告之后,柱香燃尽。

        道僧念经,术士定穴,第一块条石被楔入泰陵。

        皇陵动土,依礼制,在京文武官员皆要素服二十七日,至思善门外哭足三日。从早到晚,不哭到嗓子哑不算完。

        素服期间,不许饮酒吃肉,更不许宴会取乐。成了亲的,夫妻必须分房。

        待到第四日,皇太子御西角门视事,哭丧才暂告一段落。

        旨意由内廷中官至各衙门宣读,杨瓒在翰林院抄录发往各府州县的遗诏,恰遇宣旨的中官。

        “杨编修。”

        来者不是旁人,正是同杨瓒颇有眼缘的谷大用。

        “谷公公。”

        谷大用袖着手,跟在身后的小黄门分别抱着一匹纱绢和一只木盒,垂头站着,恭敬异常。

        “太子殿下闻杨编修乔迁,特地从私库取来白金布帛,令咱家送于编修。并言,待除服之日,另有贺礼送至。”

        “臣谢殿下厚赐!”

        “杨编修若是无暇,咱家多事一回,着人直接送到府上,编修瞧着可好?”

        “自然是好。”杨瓒没有客气,大方道,“谷公公盛情,杨某领受。”

        “咱家就知道,杨编修是个实诚人。”

        谷大用笑眯了眼,杨瓒不禁牙酸。果然主从相类,连说话都有几分相似。

        送走谷大用,杨瓒继续回值房抄录遗诏。

        日暮时分,方才抄录完毕,唤书吏将文卷取走。

        窗外雨势渐大,杨瓒松了松肩颈,取过放在屋角的纸伞雨帽,掐灭烛火,快步离开值房。

        明日起,三品以上的文武京官便要到思善门报道。杨瓒微末七品,没资格在皇宫前大哭,只到衙门斩衰即可。

        斩衰哭丧之日,衙门诸事暂停。正好托牙人寻门房仆役,打理新居。

        三间厅堂,东西五间厢房,规格错落有致,打理起来颇费力气。仅杨瓒和杨土两人,实是力不从心。前厅和中厅之间还有不大的一处院落,种有两棵桃树,花期已过,仍是绿意喜人。

        这两日,树上陆续结成核桃大小的果子,杨土日日围在树下,活似只馋猫。

        杨瓒几乎可以肯定,树上结了多少果子,他必一清二楚。

        从翰林院步行到新居,需穿过整条街,足足走上三刻钟。若是骑马,速度尚能快些。奈何天子大行,除锦衣卫和报送军情的边军,城内一律不许跑马。

        坐轿乘车?

        还是那句话,品级不够。

        芝麻官在京,当真是举步维艰,居大不易。

        行到中途,雨成瓢泼。两侧都是高墙深院,自然无处避雨。

        杨瓒只得压紧雨帽,尽量加快速度,咬牙撑到家为止。

        天色渐沉,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逆风前行,杨瓒看不清前路,绊到一块石阶,直接摔倒在地。

        “这真是……”

        衣袍浸湿,膝盖阵阵钝痛,不用看就知道,必是一片青紫。

        重新戴上雨帽,身后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

        数匹快马自雨中冲出,为首者不是旁人,正是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同杨编修有几面之缘的顾卿。

        大红锦衣换成青缎,黑色幞头镶嵌银边,腰间束着金带,挂着一柄乌鞘细窄长刀,锋锐未出,仍能感到丝丝寒意。

        骏马弛近,伯府正门洞开,门轴发出沉闷声响。

        正门旁侧,角门开启,两名皂衣家仆自内行出,不撑伞也不披蓑衣,只罩着一层麻布短袍,提两盏琉璃灯,在石阶上引路。

        见到站在石阶旁的杨瓒,顾卿扬声问道:“可是杨编修?”

        杨瓒微掀起雨帽,看向顾卿。

        “顾千户,下官有礼。”

        见杨瓒全身湿透,官袍下摆沾着泥土,顾卿微微皱眉。

        “雨势渐大,杨编修不若先至在下家中避雨。”

        杨瓒摇头,道:“天色不早,不好麻烦千户。”

        顾卿没有坚持,却也没有马上回府,而是身子微倾,对杨瓒道:“我送杨编修一程。”

        看着伸到面前的手,杨瓒不禁咽了咽口水。

        接受,还是婉拒?

        无奈诱惑太大,行动快于理智,待杨瓒回过神,人已安坐马背,随顾卿驰入雨中。

        雨声,风声,马蹄声,渐渐在耳边消失。

        杨瓒能听到的,唯有自己的心跳声。

        咚咚声响,几乎要跳出胸腔,被箍住的腰侧,又开始火烧火燎。

        不过眨眼,黑油大门近在眼前。

        “到了。”

        顾卿先一步翻身下马,随后将杨瓒扶下。

        杨土守在门后,听到声响,立刻推开院门,见到一身狼狈的杨瓒,顿时吓了一跳。

        “四郎,你这是怎么了?”

        “四郎?”

        顾卿挑眉,不知为何,仍是没放开杨瓒的胳膊。

        杨瓒耳朵有些发烧。

        “杨某在家中行四。”

        “哦。”

        顾卿点头,松开手,跃身飞上马背。

        “近日京城巡视愈严,杨编修无事当安于府中。如有急事,可遣家人至伯府寻我。”

        说着,从腰间扯下一枚青色环佩,掷到杨瓒怀里。

        “等等……”

        杨瓒傻眼,刚想说话,顾千户已拉紧缰绳,调转马头,瞬息被雨水掩去背影。

        见杨瓒握着青玉,动也不动的站在门边,杨土不得不出声提醒。

        “四郎,雨这么大,还是先回房,免得着凉。”

        杨瓒顿觉身上发凉,握住青玉,快步穿过大门,直奔后堂厢房。

        穿过门廊时,不经意扫过摇摆的桃枝,脚步瞬间一顿。

        摊开手指,看着掌心的青色玉环,心中生出一个疑问:顾千户如何知道他家住哪里?还是说,锦衣卫就是如此神通广大,无孔不入?

        绞尽脑汁,仍是得不出答案。

        冷风刮过,禁不住打了个喷嚏。杨瓒揉揉鼻子,决定暂且不想这些,先换下官服,喝一碗姜汤暖暖身子再说。

        弘治十八年五月壬辰,皇太子临奉天殿,告大行皇帝宾天,遗诏颁于天下,讣音报于宗室藩王,并宣大行皇帝遗命,藩王各守封地,无需进京奔丧。

        翌日天明时分,公侯伯及三品以上文武哭思善门。三品以上命妇着麻布圆领大袖衫,不簪环佩,只以麻布盖头,诣两宫,同于思善门外哭悼。

        京城内,选官监生吏员僧道俱着素服,至顺天府朝阙。

        皇城内外寺庙道观钟响三万杵,僧道早晚念经,必足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