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春溪笛晓)_第 52 章(1 / 2)_医汉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 52 章(1 / 2)

医汉 春溪笛晓 8450 字 11个月前

一直到夜里见到今天要带自己出去玩耍的李时珍,霍善都还在跟李时珍批判刘彻靠作弊拿奖品的事。

        对于刘彻这位赫赫有名的汉武大帝,李时珍觉得他能干出这种事来并不稀奇。不过为了小朋友的心理健康着想,李时珍没有给他科普刘彻各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用完随手扔掉)的丰功伟绩。

        这个时候只要微笑听着就可以了。

        另一边,刘彻到了新丰宫中却没马上睡下,而是倒了碗柘浆边醒酒边把东方朔召来闲聊。

        许久不见能说会道的东方朔,刘彻还是挺有闲心听他瞎侃的,便叫他讲点月亮有关的传说来听听。

        东方朔依言落座和刘彻大侃特侃了半天,才听刘彻问起李长生其人。

        刘彻这段时间在福寿里转悠,听了不少李长生最近的安排,有人说他在不停地收秋草,不知是不是准备在庄子上多养些牛羊;又有人说他教些常进山砍柴的村民辨认药草,似是还准备开个药堂。

        还有人说李长生不是本地人,没想到养了个金娃娃竟成了他们这边最有出息的。

        这其中不乏是嫉妒李长生才私底下讲出口的酸话。

        有些是刘彻听来的,有些是底下人听来的,总的来说就是李长生这人脾气好,手艺好,为人处事也叫人挑不出错处来。

        只是本人与他名字有点相像,就像那些寻求长生的世外之人似的,给人的感觉总是隔着一重。

        刘彻也是这么觉得的,他感觉李长生这人不寻常。

        虽然刘彻经常有把人用完就扔的坏习惯,但是他用的时候眼光都挺准的,至少对方基本能按照他的期望把事情办好。

        东方朔早料到刘彻会有此问,此时却没有和盘托出,反而面露难色。

        刘彻挑眉。

        “有什么不能说的吗?”

        东方朔道:“陛下问起,不敢隐瞒。”

        他与刘彻说起自己少年时学剑后到处找人比划,阴差阳错与李长生交上朋友的事。

        李长生话特别少,但剑法特别好,一开始并不愿意搭理他,后来还是嫌他话太多了才忍无可忍出剑。

        一剑就把他手里的剑给打飞了。

        东方朔很不服气,时不时就要去挑战一下李长生。后来两个人便混熟了。

        本来他以为李长生是一个人独住的,直至李长生师父捡了个师妹扔给他养,他才知晓李长生是有师父的,而且李长生竟是……墨家传人!

        只是李长生没有半点当游侠的劲头,每日都待在山中不出去,若非有他这么个热情的朋友在,他恐怕要老死山中。

        当年墨子死后,墨家便分出许多分支来,有的专注义理沉迷学术,有的成了纯粹的工匠,有的抛弃“兼爱非攻”的观念开始参与各种战役或斗争。

        李长生所在的这一支,东方朔也说不出是什么派系,左右是比较与世无争的,也没听说过有多少弟子,东方朔拢共就见过三个,其中两个已经死了。

        东方朔道:“他师父生前瞧着倒是挺厉害的,只是臣也没听说过他的名号。”()

        一个人想留名不容易,想不留名却很简单。

        春溪笛晓的作品《医汉》最新章节由全网首发更新,域名[(()

        刘彻听到墨家传人的时候眉头动了动,等东方朔说到“一门三人死了俩”,又觉得这个墨家分支听起来怪寒碜的。

        想到东方朔前头说的“捡回个师妹”,刘彻便想起来了,这其中一个似乎还是霍善他娘。

        刘彻道:“这倒是说得通了,寻常方士会的东西没那么多。”

        这也能解释李长生为什么避世乡野,早期的墨家便有这样的毛病,不爱加入强大的阵营,不喜欢帮别人制造攻城器械,一般只会承接守城委托。

        对于刘彻这位极其热衷开疆拓土的皇帝而言,墨家的主张与他的喜好是完全相背违的。

        事实上就算是儒家他也不是全都喜欢,要不然他也不会把董仲舒踢去地方上当藩王的国相。

        真喜欢的话他早就自己用了!

        诸子百家他都是挑自己爱听的部分听。

        刘彻笑道:“这么说来,我这甥孙也算是墨家传人了。”

        东方朔心道,你这喊得倒是挺亲近的,不知道的会以为你说的是哪个公主亲孙子。

        东方朔当着刘彻的面也没收敛自己满嘴胡话的坏毛病,点着头说道:“确实如此,不如陛下赐他为墨家巨子,好叫天下墨家弟子见到他后纳头便拜。还得赶在年前把旨意传开去,三岁大的墨家巨子想想就很有趣,过了年他可就四岁了。”

        刘彻被东方朔给说乐了。

        倘若当真还有墨家弟子在,听了这旨意怕不是要去把这三岁巨子给暗杀掉。

        刘彻道:“等他长大了再看看吧。”

        他私心里还是觉得霍善应该子承父业,将来跟霍去病一样为大汉开疆拓土。瞧这孩子小小年纪就让那么多同龄孩子跟在他屁股后面跑,以后领军打仗肯定不在话下。

        至于什么墨家不墨家的,本就已经没有多少传人了,不差霍善这一个。

        墨家经义倒是可以留着读一读,墨家子弟就不必太多了,人多了容易生事。

        话说到这里,这个话题也就结束了,君臣对坐继续闲谈了一会,刘彻便把东方朔打发走。

        东方朔踏着月色去寻自己的住处,心情还算不错。

        刘彻算是个非常会用人的君王,上任没多久便诏令天下能人异士投书自荐,表示自己会亲自阅读这些内容。

        东方朔就是通过这个途径把自己举荐到刘彻面前的。

        长安的公车官署承载过多少年轻人的理想啊!

        正是因为刘彻这个君主当得起“非常不错”的评价,东方朔才会在长安待了这么多年。如今李长生的身份背景过了明路,接下来便不必再担心太多,只管过自己的日子便是了。

        不过霍善那孩子……

        想到那个灯谜大会上差点把他给难倒的小娃娃,东方朔总感觉接下来这小子还是会闹出许多叫人意想不到的大动

        ()        静来。

        接下来也不知该是谁头疼。

        东方朔觉得应当和自己没关系,优哉游哉地躺下睡大觉去了。

        同样熟睡的还有霍善。

        霍善今天要跟李时珍参加一件非常特别的事。

        明朝科举的秋闱。

        秋闱也就是乡试,一般在八月进行,正巧便是中秋前后这段时间。

        霍善听李时珍介绍才知道这是朝廷选拔人才的大型考试,而李时珍要代表太医院守在贡院外围应对突发情况。他不懂什么是科举,边跟着李时珍认识备好的药材边问这个考试是怎么考法。

        等他们福寿里的学堂开了,他也要组织大家考试!

        李时珍见他满脸的跃跃欲试,便给他说了科举的发展历程。

        这科举主要分三场,一场考你对经典的熟悉程度以及理解程度,一场考你的公文写作能力,一场考你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以及自己对一些重大议题的观点。

        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内容都多有侧重。

        像汉代虽没有科举,但也设置有公车衙署接受天下臣民上书。要是在一些民生问题以及学术问题上的观点格外突出,那是可以直接进入天子视野的。

        所以汉代重的是“策”。

        唐宋的科举考试则比较看重文采,不过还设置了明法、明算等专科考试,也算挺多元化。只是读书人皆以进士为贵,不爱考这些“杂科”罢了!

        而到了明代,看重的则是八股文了,也就是第一场考试。

        他们医家跟搞天文、搞算术之类的专业人才依然是杂流。

        李时珍是个科举落榜生,他试图给霍善讲解一下八股文是什么玩意,结果讲解失败,霍善没有听懂。

        遂作罢。

        反正就是这么回事。

        霍善也没纠结,按照他的经验,他第一次没听懂的玩意,以后估计也听不懂,所以不必纠结,听个大概就好了。

        霍善开始跟着李时珍等病人,不得不说科举考场之上还真是卧虎藏龙,有拉肚子拉到虚脱还哭着表示“我还能考的”,有没写几个字就紧张过度昏厥过去的,还有直接癫痫发作没了考试资格的,看得霍善感觉这考场像极了龙潭虎穴。

        考科举可真不容易!

        霍善哪壶不开提哪壶:“您以前也考过吗?”

        李时珍也不隐瞒,叹着气说道:“我参加过三次秋闱。”

        像他们这种生活在地方上的人,要参加秋闱得到州府去。这一来一回便挺折腾人。

        李时珍父亲自己是医家出身,吃够了当医家的苦头,一心想着让儿子去考科举,可他也不想想自己的儿子有没有这样的天分。

        其实李时珍人不笨,否则他也不可能十四岁就中了秀才。只是他对四书五经没什么兴趣,天生便爱读医书,每每遇到自己没见过的医家典籍总是爱不释手,不把它看完便夜不能寐。

        这种情况下让他去考科举,他能考中才怪。

        李时珍三次

        秋闱铩羽而归,便彻底放弃了走科举之路。

        霍善很贴心地宽慰道:“你若是去考科举,兴许便没有《本草纲目》了。”

        李时珍笑道:“我也这么觉得,所以从来都没有后悔过。”

        哪怕是后来到处求人印刷《本草纲目》无果,他也没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能有这么一个能为之奔走一生的目标,于他而言是一桩幸事。百年以后回首过往,他感觉自己这一辈子并没有虚度。

        没有病人的时候,霍善便和李时珍聊科举。等到这场考试散场了,霍善乐滋滋地跑进贡院参观了一圈,看看北京城的考场到底长什么模样。

        还吃了赶驴桥边的烧饼。

        油汪汪的烧饼老香了!

        翌日一早霍善醒来,看到他师弟易知在旁边揉着手腕,定睛一看,上头有排牙印。

        霍善惊奇地道:“师弟你睡觉还会咬自己!”

        易知:“………”

        算了,咬自己就咬自己吧。

        霍善是完全不会往自己咬人上面想的,他梦里吃的是烧饼,怎么可能是他师弟的手腕!

        霍善想到烧饼,又想起天气冷了,得明年才能种胡麻,登时有些失落。

        香喷喷的烧饼上面撒着香喷喷的胡麻,那可真是太好吃了!

        刘彻他们一走,家里倒是显得空了不少。

        霍善却是不会寂寞的,每日一早仍是与二柱他们去踢球,吃过朝食便由金日磾领着去遛马。到下午他师父得了空,便教他和易知读书以及用沙盘习字。

        沙盘是他师父新给他们做的,写过字后把竹条轻轻地往上或者往下一推,沙面便又平整如新,可以重新写新字!

        师父说他是师兄,认的字又比师弟多,所以教易知识字练字这个重大任务就交给他了。

        霍善听后格外积极,时常督促易知快些跟他学。

        为了能有源源不断的新知识可以教给自家师弟,霍善学习起来也是劲头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