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晓 绯红之月(绯红之月)_第486章 你就是下一任总参谋长(一)(2 / 2)_文明破晓 绯红之月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486章 你就是下一任总参谋长(一)(2 / 2)

杨楚柳听何锐问道:“第二个结论呢?”

“苏联不存在野战环境下快速维修被重炮击毁,或者被重磅炸弹炸毁的铁路的能力。”

“为什么?”何锐平静的继续问道。

“我仔细阅读了苏联的铁路施工标准与参数,也实地考察过,也参观过苏联铁路施工。我能确定,苏联的确是按照他们的铁路施工标准进行施工。”

听杨楚柳这么讲,莫里循又想笑,不过这次他憋住了,脸上没有丝毫的异样。因为杨楚柳这次的话就没有什么好笑的地方,苏联铁路建设单位按照苏联铁路施工标准进行,这不是理所应当的么?

何锐点点头,示意杨楚柳继续。杨楚柳翻开了报告书,指着其中一段说道:“主席,苏联的铁路施工标准与参数都抄袭的法国。苏联把路基等施工的土石方量减少了30-50%,我个人猜想,是因为苏联大部分地区是平原,减少了这30-50%的土石方量后,其施工速度提高,至少工程量减少很多,工程难度也降低了很多,施工成本随之大大降低,铁路修建速度提高。但是这么脆弱的路基,以及这么简化,甚至能称为劣化的施工,导致了几个结果。首先就是苏联铁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降低,就以翻浆路为例,翻浆路固然是因为苏联的冻土问题,但是这么脆弱的路基,即便配合了其他技术,也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苏联铁路技术稀烂的原因。”

何锐当然听明白了,连莫里循都听明白了。这么明确的解释,让莫里循对杨楚柳的评价登时高了许多。虽然报告只用这么几句话就说的相当清楚,但是这也得建立在杨楚柳的大量努力上。至少,法国的铁路修建标准与规范,苏联铁路休假年的标准与规范,杨楚柳不仅要完全读过,还得理解后,进行相互对比。这非常消耗时间与精力。

杨楚柳不仅要懂各种修建铁路需要了解的地质环境,还要花费大量时间亲自考察。如果不是一个基础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不可能搞明白这些。

就在莫里循心里对杨楚柳做出很高评价的时候,就听何锐问道:“是不是因为苏联这样的铁路建设,导致了他们其实没有野战中修复被大当量炸药破坏的铁路的能力?”

杨楚柳当即答道:“是的!”因为何锐能听明白,杨楚柳语气中大有遇到知音的感觉。

莫里循却想不明白,就问何锐,“主席,这是为什么?”其实莫里循可以直接问杨楚柳,不过莫里循知道何锐只是丰富,所以故意问何锐,也想看看何锐是不是真的明白。

何锐答道:“我不懂铁路术语,只能用我的理解讲讲啊。杨专家,我说错了,你赶紧纠正我。老莫,你能听明白就好。”

两人连忙答应。何锐解释道:“现在中国有个花椒人的话,说脸皮厚的能挡子弹。”

莫里循还真的没听到过这样的话,作为医学博士,他当然知道这不可能。不过作为《泰晤士报》前专栏作家,莫里循完全能力接这个话的嘲讽点在哪里。

何锐继续解释道:“皮肤有皮肤的质地,皮肤下的肌肉有肌肉的组织。如果脸皮够厚,挨了一发子弹,脸皮即便受伤,但是脸皮下的肌肉受伤就小。容易修补脸皮的伤口。如果脸皮很薄,同样的子弹命中,脸皮破了,脸皮下的肌肉也受损一大块。修补起来难度非常大,甚至没办法修补。老莫,你能理解么?”

莫里循稍一思索,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

何锐继续解释道:“如果把铁路当做脸皮,把路基下的地质部分当做肌肉,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莫里循听懂了何锐的话,转头问杨楚柳,“杨专家,路基下面的那一部分就这么难修补么?”

杨楚柳用力点头,“路基下的地质条件各种各样,有些可以比较简单的修补,相当一部分修补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没办法就地取材。所以,我强调的是,苏联没有在战争时期快速修补弹坑的能力。”

莫里循有些明白,却也不太明白。但莫里循此时已经相信了杨楚柳的专业能力,便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既然何锐已经明白,杨楚柳的汇报就结束了。何锐亲自送走了杨楚柳,回到办公室后就问莫里循,“莫部长,你能理解苏联为何交通不便了么?”

“如果只是靠铁路,用这种铁路搞运输,当然会非常不便。而且苏联这么搞,我怀疑他的铁路运输强度也上不去。”莫里循由衷的感叹道:“如果采用陆路长途运输,成本立刻就上去了。”

何锐答道:“所以我不认同你对苏联命令式经济的批评。按照高标准搞基建,苏联掏不起这么多成本。而且苏联现在要加速工业化发展,时间紧,任务重。斯大林同志的命令式经济管理,在这个阶段不是最好的,但是有可能最适合现在的苏联。苏联的铁路有可能真的非常烂,可只要铁路修建速度快,铁路数量够多。有铁路总是比没有铁路强吧?”

莫里循思考着方才得到的知识,并且努力把这部分知识融入自己的认识结构中。不久,莫里循突然就想通了,“主席,我现在更理解了为什么斯大林可能真的很认同我们提出的与苏联的贸易模式。毛子虽然野蛮,却不傻。他们也很清楚贸易平衡,如果没有贸易安全,他们就不会扩大和我们的贸易。”

何锐见莫里循认知水平提升了,轻松的点了根烟,“正是如此,我们的贸易政策必须配合苏联的经济政策。斯大林同志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快速让苏联工业化。如果我们不能帮助苏联快速工业化,苏联就不可能与我们建立经济互信。没有经济互信,没有苏联的经济快速发展,苏联一亿多人的轻工业品市场怎么可能让我们分杯羹。即便斯大林同志愿意,他也做不到。”

莫里循之前对何锐的看法不太接受,此时他就想明白了。苏联给工人以及集体农庄农民的工资报酬并不低,但苏联工业不发达,能拿到这些报酬的工业人口就少。其消费能力也就低。

中国帮助苏联提升民用工业水平,又给那些工厂下了订单,苏联工业产能就提升了。工厂数量增加,工业人口增加。其消费力也随之增加。中国的轻工业品产量大,同等品质的轻工业品价格低于欧洲,还能做到大量制供货。苏联从中国购买的轻工业品也拉动了中国的产能,提升了中国的内需市场。

工业产能越大,工业品平均价格就越低。低廉的轻工业品还能满足现在中国民众的低消费能力,同时促进工业品的技术迭代。中国送技术,送订单,看似吃亏了。但是中国有句老话,‘吃亏就是占便宜’。

当然,想达成这样的结果,前提条件是,中苏两国领导人都有足够的水准。莫里循觉得何锐对斯大林同志评价这么高,而且斯大林同志到现在的表现其实也算不错。便对何锐的思路有了更多的信赖。

眼见时间晚了,莫里循起身告辞,临走时说道:“主席,我就要对斯大林同志报着一定的期待。”

送走了莫里循,何锐坐回到大堆的统计资料前。但已经分心了这么久,片刻间也没办法将思路完全拉回到对国内的分析。何锐回想着自己在另一个时空看到的资料,以及这时空中对斯大林同志的观察。斯大林同志有理解这种合作模式的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斯大林同志会不会选择接受这样的合作模式,最少也是一半一半吧。

确定了这些,何锐把办公室的灯都拉亮,继续看起国内各省份的消费能力统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