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兴奋道:
“回禀陛下,草民的作坊是凉州最大的生产菜籽油的作坊,日产菜籽油五万斤。
雇佣了一千名工人,草民给他们开的月俸,依据手艺平均是每月二两五百钱,绝无一人低于陛下所定的最低月俸2两。”
一千名工人每月俸禄便是2千五百两以上,足以养活一千个6口之家了。
这么看来,这商人对解决当地百姓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用不小。
而帮六谷蕃之地的龙头产业菜籽油业在大周做做宣传,促进其行销全国,提升百姓收入,增加官府税收,柴宗训倒也觉得是好事一件。
中餐烹饪离不开食用油。通过高温油脂的烹调,能够缩短食物加工时间,保持新鲜口感,改善色泽和风味,提高营养价值。
常见的食用油通常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两种。食用油的历史悠久,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史。
古代常用“民脂民膏”代表财富,这就与动物油有关。《释名》有曰:“戴角曰脂,无角曰膏。”举例来说,牛羊油叫脂,猪油称膏。
还有一种说法是,“肥凝者为脂,释者为膏。”
在烹饪方法上,脂膏也有不同。《礼记·内则》明确记载:去腥“脂用葱,膏用韭。”
动物油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周礼》记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饮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八珍”中有一道名为“炮豚”的菜,需要“煎诸膏,膏必灭之。”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冬行鲜羽,膳膏膻。”简单来说,诸侯要按照四季变幻,进贡不同的鸟兽和动物油。
汉朝时,植物油崭露头角。
最初大量食用的植物油,并不是大豆油、菜籽油或花生油,而是芝麻油。
东汉农书《四民月令》有云:“二月可种胡麻,谓之上时也。”
植物油的出现,催生了一种新的烹饪技巧。《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道菜:“炒鸡子法:打破,著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军葱白,下盐米,浑鼓。麻油炒之。甚香美。”
这是首次出现的“炒菜”。
到了柴宗训此时,皇宫中御膳房烹饪所用油,包括猪油和花生油、菜籽油和鲤鱼油。
柴宗训微颔首,道:
“待朕核实一番,若你的作坊一向奉公守法纳税,而菜籽油又确实质地上乘,那么朕不吝为之赐名。
只是朕是为六谷蕃之地出产的菜籽油赐名,可不是为你一家作坊出产的菜籽油赐名,这点你须劳记,切不可以后打着朕的招牌,推销你家的菜籽油。”
商人大喜,只要六谷蕃的菜籽油得皇帝赐名,那立即便是在大周全国打响了名号,只要自己的作坊出产的菜籽油质地好价格合适,自然也能大卖。
当晚的亲民宴席直到亥时方散。
第二天一早,这商人便引着几名伙计前来给皇帝柴宗训“送礼”:
二百斤色泽清亮、香气清醇的自家作坊所产的菜籽油。
柴宗训当天即看到了凉州官府对此商人的调查回禀,在凉州经营菜籽油作坊已近二十年,历年来皆无一偷逃税款、亦无一违法犯罪之事。
柴宗训乃命小六子等内务府之人仔细检视此商人所送菜籽油无问题后,命随行御厨以之炒了几个菜品尝,柴宗训也亲自尝了几小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