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得知写这篇赋的人还在,于是便找人将司马相如召来了长安询问。”
“司马相如见到汉武帝以后深知这是自己的一个机会,于是便写了一篇辞藻华丽文采斐然的文章《上林赋》。”
“汉武帝看了十分高兴,随即便任命司马相如为郎官。”
“司马相如担任郎官数年,正赶上汉武帝夺取和开通夜郎及西南地区。”
“中郎将唐蒙行事狠辣,巴蜀百姓大为震惊和恐慌。”
“汉武帝听说这种情况以后便派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安抚巴蜀的百姓。”
“司马相如到了以后张贴出《喻巴蜀檄》,对百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成功地安抚了广大百姓。”
“司马相如出使完毕,回到京中向汉武帝禀报。”
“汉武帝又问他关于汉朝属国的事情,司马相如的回答十分合汉武帝的心意。”
“于是便任命司马相如做中郎将,令他持节出使。”
“司马相如到达蜀郡以后,蜀郡的太守及其他属官都亲自到郊界迎接他。”
“他来到了西南边陲,正值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对前任统治者心怀不满,随时准备爆发冲突。”
“司马相如为此起草了一份公告,明确表明前任政策并不代表皇帝的意愿,皇帝一直关心他们的民生。”
“这一公告逐渐传遍各部落,引发了人民的怨愤。”
“接下来,他进行了一系列说服工作,既采用恩惠也施加压力。”
“通过艰苦努力,成功地让各部落愿意归顺于大汉。”
“随后,司马相如组织当地人民修建道路和桥梁,一直修到了边境。”
“最终司马相如成功地平定了西南夷,汉武帝对此特别高兴。”
“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蜀郡的长者多半都说开通西南夷没有用,朝中的大臣也有人认为是这样。”
“于是司马相如便假借蜀郡父老的语气写了一篇《难蜀中父老》的文章,来诘难对方。”
“阐明开通西南夷的重大意义,以此来讽谏皇上。”
“并且借此来宣扬自己出使的本意,让百姓了解天子的用意。”
“汉武帝被司马相如文章的议论风发,说理透彻所折服。”
“司马相如在平定了西南夷以后,汉武帝对他格外重用。”
“因此便引起其他人的妒忌,有人上书说司马相如在出使的时候接受了别人的贿赂。”
“司马相如也因此丢了官,在家闲居了一年多,才又被朝廷召回当了郎官。”
苏轼:汉武帝时文人,文莫若司马迁,赋莫若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最为知名的汉赋,便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子虚赋》是写楚国的子虚先生出使齐国,子虚向乌有先生讲述随齐王打猎。
齐王问及楚国,子虚极力铺排楚国之广大丰饶,以至云梦不过是其后花园之小小一角。
乌有不服,便以齐国之大海名山,傲视子虚。
主要意义是通过这种夸张声势的描写,表现了汉一代王朝的强大声势和雄伟气魄。
既歌颂了统一大帝国的形象,又对汉武帝有所讽谏,开创了汉代大赋的一个基本主题。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是在从都城去往诸侯国之后的情境下写的,有点类似于子虚先生使臣的身份。
暗讽以梁王为代表的诸侯王在国家制度上的僭越问题,还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
暗讽之余也在劝谏和警示梁王,同时也能看出司马相如看好大一统的历史趋势。
汉武帝读到《子虚赋》,非常惊叹,召见了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承认了自己的确是该赋的创作者,但谦虚地表示这篇赋文仅涉及诸侯王的事情,并不值得皇帝亲自品读。
随后主动表示愿意为汉武帝创作一篇关于天子打猎的赋文,以献上自己的诚意。
不久后,司马相如创作完成了《上林赋》并呈献给汉武帝。
该赋以上林苑为背景,描写了汉武帝游猎的盛况,语言华丽辞藻精美,但也暴露了汉武帝的奢侈和浮夸。
在这篇赋文中,司马相如巧妙地设置了子虚这一虚构人物,用以赞美楚国的壮丽景色。
还塑造了乌有先生,代表齐国,以嘲讽楚国的无知和轻率。
最重要的是,安排了无是公这一角色。
无是公代表天子的态度,对子虚和乌有的言辞进行裁判,最终达到劝谏皇帝节俭的目的。
汉武帝读罢后大为欢喜,赏识司马相如的文学才华,任命其为郎官。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结婚之后,家中变得富裕起来。”
“他担任官职也不肯参与公卿间商讨的国家大事,而是常常借病在家闲着,并不追求功名利禄。”
“他经常和汉武帝一同去狩猎,汉武帝喜欢击杀大熊和野猪,驰马追逐野兽。”
“司马相如因此上疏加以劝谏,汉武帝看后不但没有生气还赞许他。”
“后来司马相如被授官为汉武帝的陵园令,给汉武帝进献上他写的《大人赋》后。”
“汉武帝特别高兴,飘飘然有凌驾云天的气概,心情好似遨游天地之间那样爽快。”
“过了一段时间司马相如因病免官,家住在茂陵。”
“汉武帝怕他病得厉害,日后会将他全部的书遗失。”
“因此便派他的亲信前往茂陵,去取司马相如的藏书。”
“然而司马相如的妻子却说他不曾有书,倒是时常写书。”
“但是每次写完别人都会马上将书取走,因此家中总是空空的。”
“司马相如还没有死的时候曾经写过一本书,在临终时交代要是有人来,就把这本书拿给他。”
“司马相如留下来的书就是《封禅文》,写的是有关封禅的事情。”
“汉武帝的亲信把书拿回去以后交给汉武帝,汉武帝看了以后十分惊异。”
“这篇文章颂扬大汉之德,认为可以举行封禅的典礼。”
“司马相如死后五年,汉武帝才开始祭祀土地神。”
“八年后,汉武帝先祭祀中岳嵩山,然后又封泰山,再到梁父山,进行肃穆庄严的封禅大典。”
“可以说,司马相如的一生并不是那么顺遂。”
“他的人生充满了波折和挫折,但也充满了坚韧和智慧。”
“被免职以后司马相如便在家专心研究学问,学习辞赋,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往往辞藻华丽,结构宏大,因此也成为了汉赋的代表作家。”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人,他将自己的生命经历融入了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文学作品。”
“总结而言,司马相如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以其才华和智慧创作了伟大的赋文,同时在政治上也表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
“他的故事告诉世人,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怕困难和挫折,是实现成功的关键。”
“司马相如的传奇人生永远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华文化历史上的瑰宝。”
朱棣:如果不是卓文君以才华唤醒司马相如的良心,恐怕司马相如就要背上始乱终弃的千古骂名。
当年司马相如还是一个落魄书生,以一曲《凤求凰》得到卓文君的青睐。
卓文君不顾父亲反对,与司马相如深夜私奔。
过了几年平平淡淡的日子之后,两人的婚姻和爱情,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
司马相如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赴京上任,飞黄腾达。
春风得意的司马相如喜欢上了一个茂陵女子,慢慢冷落了卓文君,甚至动了休妻的念头。
终于有一天,司马相如给卓文君写了一封信。
卓文君打开信件,发现上面写着一行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聪慧的卓文君一下子就看懂了其中真意,一到万全是数字,但是唯独缺少亿,无亿即是无意的意思。
卓文君读了以后泪流满面,伤心欲绝,于是回了一首《怨郎诗》。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全诗表现了卓文君的幽怨,以及在得知夫君对自己无意时内心的慌乱和心灰意冷。
写完《怨郎诗》后,卓文君仍旧心绪难平,接着又写了一首《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如果说《怨郎诗》以惊人的才华,抒发了卓文君对司马相如的爱和思念。
那么《白头吟》则说出了天下女子对爱情最美好的想象,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但是卓文君又说了,这一心与白头,却不该是求来的。
当年她与司马相知相恋,不顾家族反对,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与他私奔。
如今爱已不在,她虽悲痛惋惜,却也绝不留恋,宁愿潇洒放手。
不苟且不将就,这样的气魄与坦荡,早已超越了世俗男子的胸襟与胆识。
收到妻子的信之后,司马相如被妻子的才华所折服。
又回想起昔日夫妻恩爱之情,不由得羞愧万分。
于是亲自前往临邛迎接卓文君,从此不再提休妻纳妾之事。
庆幸司马相如并非真正薄情寡义之人,能及时地回心转意,这才让二人的爱情传为佳话。(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