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酷酷的橙子)_第447章 诗家天子王昌龄(2 / 2)_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447章 诗家天子王昌龄(2 / 2)

    但一开始,王昌龄未能中举。    

    直到开元十五年,王昌龄才考中进士,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

    秘书省校书郎算是一个不错的官职,唐朝很多宰相比如张九龄起步都是秘书省校书郎。

    王昌龄能够担任这个官职,前途似乎无限光明。

    但光明虽然光明,但王昌龄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好几年。

    迟迟无法升迁,也让无法施展自己心中的报复。

    于是他想考博学鸿词科,博学鸿词科始于唐玄宗时期。

    能考上的无一不是学识广博,文学造诣极高的士子。

    当然如果考中,职位和地位也会水涨全高,成为当时不少士子选择入仕的途径。

    王昌龄成功考中了博学鸿词科,得以担任河南汜水县尉。

    汜水县靠近东都洛阳,是第二等县,也让王昌龄有了施展自己才能得地方。

    但与诗作名满天下相比,王昌龄的仕途那叫一个不顺。

    宰相张九龄被贬回乡,正义性爆棚的王昌龄立马声援。

    显然王昌龄不理解官场险恶,官场上饭不能乱吃,话更不能乱说。

    王昌龄也惨遭贬谪,远离中原,前往岭南。

    好在运气爆棚,王昌龄刚贬没多久。

    唐玄宗就改年号为天宝,大赦天下。

    于是王昌龄又得以回来,担任江宁县丞。

    但没几年,王昌龄又遭到贬谪,这次贬谪的理由是王昌龄做事不注意细节。

    原来这次贬谪纯粹是因为王昌龄因上书指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为了修建自己的别墅,大肆砍伐江宁青龙柏木而已,引起他们的不满。

    一开始他们想要置王昌龄于死地,但最终唐玄宗放了他一马,只是将他贬谪到龙标担任县尉。

    从这个方面来说,王昌龄这种性格刚直的人真的不适合官场,也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伏笔。

    好在当时不得志的文人不在少数,两次被贬前后。

    王昌龄遇到了不少好友知音,比如孟浩然、李白和高适。

    可以说盛唐大半个诗人,都是王昌龄的好友。

    只是和仕途上的不顺也让王昌龄的运气一直不好,似乎还传播到朋友身上。

    首先是孟浩然,王昌龄很仰慕孟浩然,第一次贬谪后就去特地拜访了孟浩然。

    有人拜访,孟浩然自然要尽地主之谊,盛情款待,甚至还准备了江海河鲜大餐。

    但问题是孟浩然这几天刚好后背长了个大毒疮,按理说不能吃这些的。

    但王昌龄的拜访让他很高兴,于是就陪着一起痛饮。

    结果没几天,孟浩然就毒疮发作病逝了。

    后来王昌龄又去拜访李白,两人相见甚欢,喝酒谈人生,不亦乐乎。

    但没几天,李白自己也被流放到夜郎。

    后面则是岑参,岑参也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而他前往边塞纯属王昌龄的原因。

    作为豪族,岑参家境优渥,父亲是刺史,日子不要太舒坦。

    听闻王昌龄拜访,便设宴款待,席间王昌龄不断说塞外风光的壮阔,一下子就吸引了岑参。

    岑参只知道塞外的壮丽,却是一个不懂民间疾苦的官二代。

    在王昌龄的一通话语下,当即从军边塞,这一去就是六年。

    六年后,岑参回来,第一句就是塞外生食苦。

    可以说和王昌龄吃饭虽然很美好,但代价似乎有点大。

    “这样的性格,实在难以在变幻莫测的官场里生存。”

    “这也是他接连几次被贬,官运连连走背的原因。”

    “王昌龄也有几分幸运,还没走到岭南,就被赦,重新召回长安。”

    “在回程的路上,王昌龄失去了好友孟浩然,但结交了知己李白。”

    “他跟李白相逢恨晚,日后时常互相思念,赠送诗歌。”

    “孟浩然的死,跟王昌龄有很大关系。”

    “他走到湖北襄阳时,顺道拜访了孟浩然。”

    “当时孟浩然背上长毒疮,刚刚治愈,不能喝酒。”

    “但两人喝起来毫不顾忌,孟浩然因此病发身亡。””

    “王昌龄返回长安后,很快就被任为江宁县丞。”

    “江宁在南京,虽然离长安远,但至少比去岭南好。”

    “县丞是正八品官,类似副县长,是县令的副手,也是全县的二把手。””

    “这个任职,王昌龄并不满意,故意在洛阳停留了数月后,才到江宁上任。”

    “到了江宁后,时常外游喝酒,懒怠公务。”

    “这种浪荡不羁的行为,很快招来流言蜚语,很多人开始抨击王昌龄。”

    “时逢友人辛渐到访,送别时,王昌龄写了两首诗给他。”

    “想到自己为官数载,身世坎坷飘零,颇为辛酸,特意叮嘱辛渐。”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唐朝,玉壶是一个流行的意向,表示一个人冰清玉洁的品格。”

    “王昌龄以此自喻,是对污蔑之词的回应。”

    “做了江宁县丞将近七年,王昌龄并不喜欢这个工作,经常写信跟朋友抱怨。”

    “他觉得公务束缚了他,想快点被调走。”

    “公元748年,五十岁的王昌龄,被人弹劾。”

    “说他不护细行,懒怠公务,好酒贪杯。”

    “很快,朝廷也下了调任令,将他下调到湖南龙标做县尉,官降一级。”

    “李白知道这个消息后,很担忧,写了首送别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此时,是李白被赐金放还的第三年,虽然已经隐居学道。”

    “但常常遗憾才能没有被看到,很能体会王昌龄被贬的痛苦。”

    “于是赠诗告诉王昌龄,表达对友人的理解、同情和支持。”

    “这是两个仕途不如意的人,惺惺相惜的情意。”

    “虽然被一贬再贬,但王昌龄面对困难处境时,相对洒脱。”

    “很少抱怨自己的处境,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

    “这是王昌龄最后一次被贬,也是他最后上任的官职,在任七年后,他遇上了安史之乱。”

    “长安陷落,玄宗出逃至蜀川。”

    “不久,太子李亨就在灵武即位,尊玄宗太上皇,大赦天下。”

    “王昌龄借机告老还乡,在路经亳州时,却被亳州刺史闾丘晓趁乱杀害,时年六十八岁。”

    “乱世之中,生命如草芥,即使是朝廷命官,被杀害了,也无人追究。”

    “这样的结局,落在王昌龄的身上,实在是唏嘘。”

    “他曾经热情地歌颂过这个伟大时代,为自己生在大唐盛世而自豪,最后却死于乱世的刀剑之下。”

    “在某种意义上,王昌龄是跟随着盛唐时代一起落幕的。”

    李清照:大唐最霸气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却被一个宵小妄杀。

    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

    这一年王昌龄也已经五十九岁了,花甲之年。

    因担心居住北方的家人可能遭遇兵乱,决定回家看看。

    不久之后,王昌龄便简单收拾了行李。

    然后立即出发,他一心想要早点回家,好面见家人。

    这么多年贬谪生活,王昌龄许久没有回家了。

    然而,在途经亳州的时候,却发生了意外。

    此时张巡那边告急,亳州刺史闾丘晓却按兵不动。

    一向不拘小节的王昌龄或许当着闾丘晓的面大加议论,无所顾忌的指责闾丘晓贪生怕死。

    这下子彻底激怒了性格向来桀骜不驯的闾丘晓,他决定给王昌龄一点颜色看看。

    他看出王昌龄行李简单,料定王昌龄必定是无诏归家。

    因而想要拿住这点,逼迫王昌龄低头。

    王昌龄能低头也不至于屡次遭贬谪,气的闾丘晓当即下令杖杀了王昌龄。

    王昌龄在花甲之年,却死在了非常痛苦的杖杀。

    明明还有几天就可以见到心心念念的妻儿和母亲了,但现在彻底回不去了。

    可怜一代才子,居然死于贪生怕死之辈。

    此时他的妻儿和母亲或许也在满心欢喜,算着日子等待王昌龄的回来,但等来的却是王昌龄的死讯。

    几日后,王昌龄被杖杀的消息传出。

    得知消息的好友无不悲痛欲绝,纷纷为王昌龄鸣冤。

    但闾丘晓却以无诏归家为由搪塞过去,想让他们报仇也找不到理由,但张镐除外。

    张镐和闾丘晓同朝为官,对闾丘晓的为人也略有耳闻,也很快知道了内幕。

    一代才子,死于宵小之手。

    但此时大唐正值多事之秋,他也不敢随意处置一个大唐的官员,也不能立即王昌龄报仇。

    但却暗中发誓,迟早要为王昌龄讨回公道。

    这一等就是等了一年,最终为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在后世被评为七绝圣手,是因为他推动了七绝诗的成熟。

    而王昌龄的诗作题材众多,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

    王昌龄的边塞诗语句精炼,不过度渲染环境而注重边塞与净土的对比。

    有时间轴上谈古问今的大气,诗句往往写得卓然不群,离尘脱俗。

    论气度不在李白之下,情景交融,因而动人心弦。

    如果王昌龄还能多活几年,经历整个安史之乱,或许有更加出彩的诗歌。

    闾丘晓杀死了王昌龄的肉体,但王昌龄的诗歌却跨越了时间。

    如同永生花一样,在文学界里永不凋谢。(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