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皇后久病不愈,日渐颓靡,宫中以侍疾无效,贬了数名医官,不知为何其中竟有姜令仪。
明琬不禁有些担心姜令仪的处境,若姜令仪失去了侍医的身份和皇后的庇佑,必定如案板上的鱼肉,任李绪拿捏。
她几次派青杏去客舍中打听其近况,得到的都是一个结果:姜令仪早已离了客舍,不知去向。
中秋之时下了大雨,冲落满街金色的桂花,本是期盼已久的团圆之日,明琬却猝然得到了父亲病重不起的消息。
大雨倾盆,明琬湿漉漉地赶到明宅,在床上见到了瘦得几乎看不见身体起伏轮廓的父亲。明琬一直以为阿爹只是普通的肝气郁结,慢慢调养即可,却从不料他病情加重如此之快。
屋中一盏烛台昏昏暗暗地照着,同僚中德高望重的老太医刚替明承远把完脉,摇头叹息,对明琬道:“肋下覆杯,是肝衰恶毒之症。此病初期看不出太多端倪,若经验不足的大夫把脉,极容易将它与肝气郁结混淆,等到有呕血腹痛之症时,已是药石无医。”
老前辈与明承远共事了二十年,看着他从一个清俊儒雅的青年变成如今这副模样,唏嘘不已,直言明承远的时日无多,让明琬有个准备。
明琬怎么可能有准备?她的心仿佛破了个窟窿,秋日的凄风苦雨肆意浇灌,天都快塌了。
闻致倒是破天荒腾出了几日空闲,一直在明宅陪着她。
他话不多,大多时候都是沉默疏离的姿态,只是偶尔,明琬半夜守着药炉绝望到崩溃时,抬起湿红的眼睛,会发现闻致一直守在门边,眸色沉重,欲言又止的神色中流露几分克制的担忧。
但明琬已经顾不上应付他了。
病重的这些时日,明承远还挂念着没编纂完的医书,身体稍稍好些便倚在榻上修撰,好几次,他喷出的鲜血溅在纸稿上,染红了上方绘就的药草图。
明琬心中沉痛,后知后觉地想起,大约上一次在宣平侯府相见时,阿爹便自知时日无多,所以才不愿在侯府中安稳度日,而是选择拼尽所能燃尽自己最后一丝光亮,为后世引路前行……
所以,他才说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是宽度
,那是给明琬的暗示。
明琬彻夜配药熬药,但依旧没能挽回颓势。她一直后悔自己学术不精,为阿爹把过几次脉,都没能察觉他病情的严重,若是早半年确诊,兴许还有一线转机。
察觉到她的自责,明承远倒是拖着虚弱的身子宽慰她,道:“这种病症本就难以察觉,不发则已,一发便如大厦将倾,回天无力,琬儿不必自责。只是……爹对不住你,你用一辈子的婚姻大事,也只换来爹残喘一年。”
寒夜的雨水不断,那雨落在明琬心里,湿湿黏黏的一片。她哭得鼻子微红,染着药香的手轻轻拢住明承远枯瘦干黄的手指,哽咽着恳求:“阿爹,你再坚持一会儿,再坚持一会儿好不好?若没了你,我一个人怎么办?”
九月初的某夜,明承远病危。
冷风敲打着窗扇,明承远尚有一口气在,浑浊的眼睛艰难转动,看了哭红了眼的女儿许久,再慢慢地、慢慢地越过明琬的肩,将视线定格在轮椅中沉默的闻致身上。
他干瘪凸起的喉结上下滚动,暗紫色的唇半张着,嘴中像是有一个可怕的黑洞,吞噬了他所有生命的光彩。他想说什么,但他已经发不出声音来了,只能这样无力地望着闻致,灰暗的眼中充斥着恳求……
他这样正直铮铮的一个人,一辈子从未向任何人低过头,哪怕是当初含冤入狱,也只是挺直一身傲骨……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却在乞求一个十九岁的少年,他女儿的夫君。
闻致知道想他说什么,嘴唇动了动,低而清晰道:“我会竭尽所能,照顾好她。”
病榻上的明承远露出些许释然的神情,然后颤巍巍抬起一根手指,指了指案几的方向。
案几上放着一叠手稿,是明承远呕心沥血近七年收录编撰的本草药经。
他常同明琬说,各朝各代编写的草药图经良莠不齐,出现了不少谐音错字、草药图画得粗制滥造的存在,使得后世之人辨药认药十分困难,极易出现怠误人命的现象。所以,他立志穷尽毕生所学所知,编写一部尽可能完善的、严谨的草药图经……
如今书还有虫药、兽药两部分未完成,他却要先一步走了。
明琬将那叠厚厚的手稿抱了过
来,跪在榻边哽声道:“阿爹放心,您没有完成的事,女儿定会替您完成!”
听到这句话,明承远缓缓合上眼,手指垂下,再未醒来。
停灵那几日,明琬不知道自己是怎样捱过来的。
炭盆中纸钱的黑灰飞舞,她跪到双腿麻木,机械地朝那些前来祭奠的药学生、同僚颔首弯腰,白幔飘飞,人影往来,都像是虚虚实实的梦一场。
她想哭,可是干痛的眼睛流不出眼泪。
出殡前,灵堂中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李绪依旧是紫衣贵气的模样,踱进灵堂中,执着线香朝明承远的棺椁拜了三拜,方在明琬身边的交椅上撩袍坐下,指间漫不经心地转着骨扇。
他看起来精神不太好,面容瘦削,但依旧勾着惯用的笑意,朝明琬道:“小姜不见了。”
他观摩着明琬烧纸钱的一举一动,试图从她的神情举止中窥探出一丝一毫的破绽,“她好像知道了本王的秘密,所以吓跑了。今日冒昧前来,并无恶意,只是想问问夫人,你看见本王的姜侍医了么?”
过了许久,明琬才从父亲离世的沉痛中回过神来,木然的思绪转动,抬头直视李绪道:“燕王殿下,腿长在姜姐姐的身上,她要去哪儿,你我管得着么?”
李绪并不介意她的直言不讳,单看外表,他简直是这世上最好脾气之人。
“夫人大概不知道,于本王而言,天下人可分为两类:小姜,与‘其他人’。小姜是不一样的,可惜,她不懂本王的心意,闹脾气走了。”李绪的嗓音清朗温和,说这话的时候俨然就是个情根深种的贵公子。
他用骨扇抵着额头,显出苦恼的样子,“夫人是小姜的至交好友,定是知道她藏去了哪里,对么?”
“怕是要让燕王殿下失望了,我并不知晓。”这是实话,若姜令仪真撞破了李绪的什么秘密而逃离,必定不会让明琬知晓,不会将好友卷入漩涡。
李绪大概只看到了姜令仪善良腼腆的表面,以为她是个可以任意掌控揉捏的软柿子,但其实姜令仪的内心比谁都清醒强大,一旦看破真相,便是腕骨剔肉也绝不回头。
李绪笑意凉了些许,缓缓眯起了眼睛。
“燕王殿下。”门外兀的传来一
个冷冽的嗓音。
闻致穿着一身孝服,额间扎着白麻布,发丝根根墨黑垂在腰际,显得他清俊冷傲无双。他带着小花进门来,推着轮椅行至明琬身边,方目光阴晦道:“内子神伤体弱,恕不能待客,燕王殿下若有吩咐,尽管朝我来。”
李绪笑道:“本王不过是来送明太医一程,顺道请教尊夫人一点私事,世子何必这么紧张?”
他与闻致一个坐在轮椅上,一个靠在交椅中,眼中俱是深不可测的一片干戈血色。
短暂的对峙过后,李绪抖开折扇,笑着离去。
闻致面上的寒霜未消,大概因李绪的到来而愤怒,又顾及这是灵堂中而不能表露。
火盆中的纸钱灰像是黑色的蝶,他沉默了一会儿,待心情稍稍平复些,便从小花手中接过一个食盒,轻轻递到明琬面前,放缓语气道:“我给你带了些吃食,快些吃。”
即便是刻意放轻的话语,也带着一股不容拒绝的坚定。
明琬没什么精神,哑声道:“我吃不下的。”
“你许久没吃东西了。”闻致抿着唇,白且修长的指节揭开食盒盖子,将其搁至明琬面前,垂下眼睑道,“便是恨我,也不该苛待自己的身体。”
那个‘恨’字,他咬字极轻,仿佛说重了就会刺伤谁似的。
“我没恨过你,自始至终,都没有。”每当夜里他疲惫拥着自己入眠,发出满足的喟叹时,明琬便恨他不起来。
她只是又悔又痛,在阿爹独自对抗疾病痛楚的那几个月,她将所有的精力都耗在了宣平侯府中。
但这不是闻致的错。
整整四个月,她没能出门一步,以为每月给阿爹送些药材就是尽孝,直到骤然失去,才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是种怎样的悲哀。
明琬接过闻致递来的食盒,拿起筷子,木然地往嘴中填塞食物。可那些佳肴入了嘴就仿佛成了木屑蜡烛,如鲠在喉,怎么嚼都咽不下,握着筷子的手抖得厉害。
在这一天闻致才知道,明琬伤心到极致时,哭起来是没有声音的。
出殡之后,闻致依旧将明琬接回了侯府。
明琬遣散了明宅的下人,告别了生活了十六年的宅邸,冷静得近乎反常,这令闻致有些担忧。
但不管怎
样,只要她在身边就好。
明承远去世了,明琬在长安举目无亲,便能永远留在他身边了……闻致一直是这样以为的。
直到有一天午后,他从宫中回来,看见明琬坐在花厅的秋千上,略带稚嫩的脸仿佛一夜之间沉静了许多,手握着秋千绳,轻而认真地告诉他:“闻致,我想带我爹回家。”
明承远生前立下了遗愿,要求火化,不愿尸骨在黑暗的地底忍受腐虫啃噬之苦。
闻致隐隐察觉到了她的不对劲,只是固执地不肯承认、不愿面对,避重就轻道:“我让人送你回明宅。”
明琬足尖一点,停下了秋千,与花厅外的闻致对视。
她道:“不是明宅,我要回蜀川故里,为阿爹立冢。”
深秋的枯叶打着旋落下,云翳蔽日,短暂的诧异过后,闻致脸上的气定神闲渐渐消沉。他绷直了身子,问:“你说什么?”
明琬道:“回蜀川故里,为先父守灵。承先父之遗志,完善药经,立志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