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莘农先生有句名言:“医道之难也,难于辨证;辨证之难,难于验体。体质验明,阴阳可别,虚实可分,病证之或浅或深,在脏在腑,也可明,而后可以治病,此医家不易之准绳也。”
自古以来,医道之路崎岖坎坷,其中最大的难题莫过于准确地辨证论治。
而要做到精准辨证,其困难之处又在于对患者体质的精确判断和验证。
只有当医者能够清晰地辨明患者的体质特征时,才能进一步区分出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虚实差异。
如此一来,病症究竟是浅显还是深重,病灶所在是五脏六腑中的哪一处,都能一目了然。
在此基础之上,方可对症下药,施展医术,这乃是历代医家始终遵循且不可变更的准则啊!
所谓殊途同归,其实在咱们国内也并非没有名医知晓体质的重要性。
这些经验丰富的医生们经过长年累月的临床实践,自然也是深有体会的。
然而,与日本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汇聚起众人的力量,历经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心血付出,从而最终成功地构建出一个拥有完整汉方医学体系的架构来。
日本的汉方医学,是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由众多如同大塚敬节、矢数道明、龙野一郎级别的大佬们协力创建而出的,虽然这种盛况在当下的日本已经成为了绝响.......但不得不说,他们给日本的汉方医学界留下了宝贵财富!
林动听罢,内心不禁深受触动。
他回想起自己曾经遇到过的案例:同样都是使用地黄这味药材,有个身材消瘦的女子仅仅服用 25 g便感觉到腹部明显地下坠不适;但与此同时,却有位年迈的老者治疗失眠便秘即便用上了足足 50 g之多,其大便状况依旧保持着正常状态。
由此可见,个体之间的差异之大实在令人惊叹!
不仅如此,现今还有不少初涉中医领域的新手们,在面对中药用量这个问题时,往往习惯于生搬硬套书本上所记载的常规剂量。
他们总是一味地认为只要按照既定的标准去用药就能万无一失。
更有甚者,如今在网络之上还甚嚣尘上地宣扬着重剂方能取得显著疗效这样一种观点。殊不知,这种片面且盲目的看法很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
林动不禁在心中轻轻叹息一声,只觉这医学之路宛如崇山峻岭般艰险崎岖。
回想起自己刚刚学有所成时所取得的那一点点小成就,此刻在这个场合之中竟然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面对眼前众多医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前辈们,林动那颗原本有些自满的心瞬间被谦逊和求知欲所填满。
与此同时,在另一边的李介宾则陷入了沉思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