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木子李大湿)_第562章 胡希恕:六经八纲(1)(2 / 2)_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562章 胡希恕:六经八纲(1)(2 / 2)

显然,这些做法都并非上策。

依我之见,我们应当将目光聚焦到临床上,让临床实践成为主导方向。

也就是说,无论面对何种理论、何种学说,我们统统都应以其能否通过临床实践的检验作为衡量标准。

只要是那种与临床实际情况最为契合、最具实用性的,我们便予以接纳并采用。

毕竟医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治病救人,而非单纯的学术争辩。只有立足于临床,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经典理论,并使其在现代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欧阳教授看向台下,与马先生有个眼神的交流:

我一直以来都对现代医家胡希恕老先生的学说抱有极大的推崇之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学说深得我心,令我由衷喜爱。

然而,当我深入研究相关的参考文献时,却惊讶地发现这一学说其实有着其独特的来源。

比如日本著名医家喜多村所著的《伤寒疏义》一书当中,便蕴含了许多与胡希恕老先生学说相通之处。这种跨越国界的医学思想共鸣,着实令人惊叹不已!仿佛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奇妙缘分,让不同地域的医者们在探索人体奥秘和疾病治疗的道路上不期而遇,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台下来自日本的汉方医师们,对于欧阳教授提起这本伤寒经典,大为惊讶,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对于知识的热爱。

这本书对于六经的认知可谓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其实,原本的经典著作之中根本就没有‘六经’这样的字眼出现过。我们平常所说的三阴三阳,只不过是假借了表里、寒热、虚实这些概念来加以表述罢了,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脏腑与经络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具体来说,按照这位作者的观点,如果邪气侵袭人体后处于体表且表现出热实症状的话,那就属于太阳经;

如果邪气位于半表半里并且呈现热实状态,则归为少阳经;

倘若邪气已经深入到胃部并引发热实情况,那就是阳明经了。

这便是作者所认为的关于三阳经的含义所在。

接着,当涉及到“邪在表而虚寒者”时,作者则将其定义为“少阴”;

至于“邪在半表半里而虚寒者”,被认定为“厥阴”;

最后,“邪入里而虚寒者”自然就是“太阴”了。

如此一来,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对六经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和解读,让人眼前一亮。

这种创新性的见解不仅拓宽了人们对于传统医学理论的认识视野,更为中医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而且他坚信,如果体表的热度特别高,那么体内也必然会发热。

通常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觉得体表热但体内并不一定热,但他却持有不同看法。

他指出,尽管体内确实存在热度,但这种热尚未侵入胃部。

正因如此,虽然体内有热,然而由于病邪尚未进入胃部,所以仍然不能将其归为阳明病症,而是依旧属于太阳病症。

同样地,对于里寒这一情况,道理也是如出一辙。

当体内呈现寒冷状态时,即便寒意深重,只要寒气尚未侵入胃部,那就依然被视为少阴病症,而非太阴病症。

再来说说表寒,与上述情况相似,如果体表受寒严重,那么体内也会随之出现寒意。

即便体内已生寒象,可只要寒气未曾抵达胃部,那便仍旧属于少阴范畴,而不能判定为已经进入太阴。

至于半表半里的寒热状况,无论表现为寒还是热,无论是偏向于表还是更倾向于里,只要病邪尚未侵入胃部,那就统统归于少阳或者厥阴之列。

一旦病邪真正侵入了胃部,那就只剩下两种情况:一是阳明病症,二是太阴病症。

这种判断方式极为简明扼要,他就是依据是否入胃来准确区分阳明和太阴病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