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千寒对纪千楠的报复乐见其成,至于他不痛不痒的针对,根本不甚在意。
纪千楠自小就跟在纪千阳身边,还能受到纪千阳的信任,心性非同一般。
如果说单凭他同意鹰召施救,就能够毫无芥蒂的和他合作,纪千寒肯定是不会相信纪千楠的。
对于芳嫔的死,纪千寒把尾巴擦得很干净,就连纪千阳都查不出来,更别说纪千楠了。
所以纪千楠复仇的主要目标,还是刘徐两家。
念在两人的兄弟关系和纪千楠的丧亲之痛,纪千寒自认大度的并不与他计较。
而且有纪千楠的横插一脚,以献祭自己的方式拖那两人下水,三方牵制之下,于他而言,是最轻松的一方。
一方面他接手了纪叔源手中的势力,另一方面,他在皇子中,是最为“清白”的存在。
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今整个临川都是他的囊中物,他的兄弟们斗得越是欢腾,他越是乐见其成。
一瞬间,原本艰难的夺嫡之战,显得如此不费吹灰之力,好像老天都站在他这边。
自从他身边有了李乔之后,这种感觉一直伴随着纪千寒。
所以将李乔称为“神女”,并不仅仅是为了转移众人的注意,制造他是天选之人的假象,而且在他看来,她是名副其实属于他的幸运女神。
纪千寒自重回纪叔源视线之后,一路青云直上,只有在李乔的身边,才能够感觉到轻松。
可出使鹰召,回到临川之后,整个局势山雨欲来风满楼。
风声鹤唳中,为了避免给李乔带去危险,纪千寒强迫自己没有回到避风港,如今已经近半年没有见到她了。
虽然有暗卫不断汇报李乔的消息,但心中的思念积水成渊。
如今大局已定,失了威望和民心的纪千洪和纪千阳,已经不足为惧。
难以与他手中的势力相抗衡,已经不是他成功路上的威胁。
耳边犹如破烂风箱的喘息声打破了纪千寒的思绪,声响是从面前明黄色的龙床上发出的。
宫人跪了一地,没有纪千寒的允许,没有一个人敢起身去看看如今临川明面上的帝王。
纪千寒勾起一抹嘲讽的笑容,看着龙床上身形枯槁,看着他非常激动,眼中满是怨怼,又因太过虚弱无法言语的纪叔源。
“好好照顾好皇上,莫要断了气,本宫回府一趟。”
屋内的众人诚惶诚恐的将头埋在地板上,无一人敢回答,这句大逆不道的话,可不是说给他们听的。
窗幔无风自动,空旷的房间没有一人回应,但气氛凝重,一股寒意爬满了每个人的背脊。
纪千寒的意思传达到了,非常满意,转身离开。
只是…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物极必反是一个写实的词语。
脚步轻快的回到四皇子府,直奔最偏僻的院落,不消片刻,屋内响起物品碎裂的声音。
将院子内外翻找了一遍,他那么大一个“神女”,藏在重重重兵把守的内宅的李乔,竟然凭空消失了。
只是两天时间,纪千楠给他找了些不算大但是有些难处理的小麻烦,无暇顾及府内而已。
是哪方的人手!
就电光石火之间,纪千寒暗叫一声不好。
治好纪千楠后,秦艽以自己已经完成了君厉罂交付的任务,向他讨要了不少东西之后辞行。
纪千寒咬牙切齿,梨花木桌应声而碎,打出了他十成十的内力。
果真是他大意了。
自认将李乔藏得极好,虽说不信任秦艽等人,对于她离开,非常喜闻乐见,
纪千寒只是让暗卫浅显探查了一番秦艽身边人有没有异常,确保和来时无差之后,派着人远远的监视着,就任她离开临川。
毕竟临川如今还在内斗,而他纪千寒的根基不算太稳,没必要和鹰召,甚至于百里锦聿结仇。
就是这么一疏忽,差点让秦艽的钻了空子。
纪千寒心头气血翻涌,只觉得眼前一黑,忙稳住身形。
唤来心腹,迅速对皇城的安排做出调整,确保可以应对一切突发情况之后,带领一队精兵强将朝秦艽离开的方向追了出去。
几个皇子斗得你死我活,纪千寒深知自己这一走,被有心人知道,肯定会利用这次机会,搞些事情出来。
不过他的势力已经犹如一张大网,将皇城包裹在其中,一切都在他的可控范围内。
只要纪叔源一天不死,在他的掌控之中,他那几位兄弟只能是皇子。
纪叔源被纪千阳以及徐贵妃投喂了过量的曼陀罗和麻黄草,加之纵欲过度,身子早已千疮百孔,破败不堪。
生命力一直在流逝,早已是必死之相。
这两年蛰伏在纪叔源身边,做一个乖顺的皇子,终于是取得了他的信任,只差最后一步。
纪千寒当然不能让纪叔源这么简单的死去,既然纪叔源满意他这个先皇后嫡子,那他肯定要像纪叔源所期望的一般,成为皇子中的“蛊王”。
安博远与纪千寒暗中谋划着一切,能够成为帝师,安家的手段非同一般。
一步步的筹备下,终于让纪叔源对纪千寒,对安家有了补偿之心。
纪千寒一点点的蚕食纪叔源手中的力量,将他身边的近卫,全都换上了他与安家的心腹。
让躺在龙床上,已经中风瘫痪的纪叔源清楚看着他所有的孩子,死在“蛊王”的手中。
欣赏他绝望惊恐的表情,是纪千寒最高兴的事。
只是他的外祖父安博远因对亡妻亡女的思念,拖垮了他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
如果不是对临川和纪叔源的恨意,安博远早就随着家人一起离去。
否则安博远甚至想在纪叔源的寝宫,看着他咽气。
为了延长这种报复的快感,纪千寒请来名医,用珍贵的药材吊着纪叔源苟延残喘的性命。
让纪叔源既能成为他朝中的保护伞,又当做对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惩罚。
或许是自信于对皇宫的把控,纪千寒走得匆忙,却又光明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