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文明观测员)_赵括纸上谈兵(1 / 1)_中国历史故事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赵括纸上谈兵(1 / 1)

赵括,作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在公元前280年迎来了展现其智谋的机会。当时,赵王下令命赵奢率军攻打齐国坚固的城池——麦丘。在此之前,赵军曾多次对麦丘发动攻击,但均以失败告终,因此赵王决心更换将领,并明确要求赵奢务必在一个月内攻克麦丘。

  赵奢抵达麦丘后,遵照赵王旨意,立即下令军队展开猛攻。然而,赵括观察到麦丘齐军防御森严,鉴于先前多次攻坚失利,他判断强行进攻只会徒增伤亡,不利于短期内占领麦丘。他分析认为,赵军长期围困麦丘,城内的粮食供应必然紧张,因此他建议父亲暂停攻击,先稳固军力,深入了解麦丘城内的实际情况后再定夺作战策略。然而,赵奢被赵王限定期限的压力所驱使,未能听取赵括的意见。

  赵奢尝试通过严刑拷打齐国战俘获取麦丘城内情报,但未果。赵括则采取了温和的手段,对待战俘以礼相待,甚至还允许他们携带粮食返回麦丘。此举赢得了战俘的信任,其中一人透露:麦丘城内的粮食即将耗尽,军民生活极度困难,甚至出现了以人为食的现象。赵括进一步追问齐军能坚守多久,战俘估计最多只有几个月时间。

  赵括成功收集到的情报令赵奢对他刮目相看,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停止了盲目进攻,并释放了那些战俘。战俘回到麦丘后,向城内的民众描述赵军仁慈宽厚的行为,使得城内民心开始浮动,部分人产生了投降赵军的想法。

  齐国将领察觉到战俘动摇民心的影响,遂将他们囚禁起来,这一举动引起了城内军民更大的不满。赵括乘势建议赵奢开展新的战术,命令赵军每日向城内抛掷粮食,但不做任何挑衅或要求,扔完粮食后便撤回营地。几天后,齐军将粮食悉数收回,并警告赵军尽快决战。然而,赵奢依旧按兵不动,持续数日继续向城内抛粮。

  齐军再次派人前来挑战,要求与赵军约定日期决战,赵括则建议父亲不予理会。又过了些时日,赵括得到了重要情报:麦丘的守城将领已被愤怒的百姓杀害,全城百姓宣布集体投降赵军。

  通过这次战役,赵括成功运用智慧使麦丘不战而降,这一事迹传回赵国后,赵王对赵括的表现赞许有加。赵括自幼便喜好研读兵书,精于兵法,常与人论战,着书立说,并广纳弟子传授兵法。他曾与父亲赵奢探讨用兵之道,有时甚至在辩论中胜过父亲,然而赵奢从未公开表扬赵括。对此,赵括的母亲颇为不解,赵奢解释说:“战争关乎生死,而赵括谈论兵法时显得轻浮草率。如果赵王让他领军作战,恐怕会导致赵军大败。”

  在公元前262年,廉颇率领的赵军与王龁率领的秦军在上党地区展开了激烈的对峙,秦军频繁挑衅,但都被老练的廉颇巧妙避开,久战之下,秦军面临着粮草短缺的困境,秦王向范雎寻求对策。范雎深知廉颇的实力,认为只有让赵国换掉廉颇,才有取胜的机会。

  范雎施展计谋,散布谣言,使得秦军内部谣传廉颇欲叛变赵国,同时,赵国也听闻类似的流言蜚语,称廉颇年老体衰,战斗力下滑,而真正让秦军畏惧的则是年轻有为的赵括。赵王听闻这些风声后,对廉颇的信任开始动摇,遂召集大臣商议。

  蔺相如坚定支持廉颇,指出赵括虽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战场上瞬息万变,难以应对。然而,另一位老将乐毅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表示廉颇善于短兵相接的攻坚战,而不擅长持久对抗,而赵括自幼在军中成长,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知识,且其军事理论在军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加之赵括与其父赵奢曾联手击败过秦军名将,秦军对赵括父子怀有敬畏之心。赵王在听取乐毅的意见后,决定召见赵括。

  赵括面对赵王询问,自信满满地表示如果是秦军名将白起指挥,他会谨慎对待,但目前秦军的指挥官王龁在他眼中并非劲敌,接手廉颇的任务不在话下。赵王因此下令由赵括取代廉颇,率军征战。

  赵括的母亲得知此事后,紧急向赵王进言,转述了赵奢生前的遗训,指出赵括轻视战争,将其视为游戏,若让他领兵,恐将危及将士生命。但赵王并未采纳赵母的建议。

  赵母预见到赵括此行凶险,便让赵括向赵王请求赏赐,并购置产业。赵括不明所以,赵母解释道,赵括带走赵国半数兵力,赵王必定心存顾虑,再加上上党地理位置险要,若赵括在前线拥兵自重,时间一长,难免有人会在赵王面前进谗言。此外,这场战役关乎赵国存亡,不论胜败,都会带来严重后果。赵括请求赏赐并安置家人,实际上是表明他一定会回归赵国的决心,以消除赵王的疑虑。赵括听从了母亲的教诲,并请求赵王无论战况如何,都不能牵连家人,赵王答应了这一请求。

  公元前260年,赵括率军抵达长平,一改廉颇原有的军规,命令一旦秦军挑衅,务必全力反击,并穷追猛打,彻底消灭秦军。然而,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传至秦国,范雎立刻调整部署,暗中换上了白起担任主将。白起设下伏兵,假装败退引诱赵括追击,赵括不知是计,带领赵军深入敌阵,最终陷入秦军包围。在长达46天的围困中,赵括率精锐部队突围,不幸战死,失去主将的四十多万赵军被迫投降。长平之战,赵括断送了数十万将士的生命,也使赵国失去了争霸的资本,自此,赵括便因这场战役中的失误,被后世称为只会“纸上谈兵”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