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铁:诸君请入梦(美梦还是噩梦)_仙舟风物志(五一开始正式更新)(课设太忙了)(1 / 2)_星铁:诸君请入梦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仙舟风物志(五一开始正式更新)(课设太忙了)(1 / 2)

洞天

  很多年前,我初次造访仙舟「罗浮」时,庞然的舰船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当我们乘坐的星舰逐渐靠近那艘「旗舰」,仙舟的轮廓第一次在同行乘客眼中变得清晰时,我听到身后传来一阵阵赞叹声,甚至低声的欢呼。这些巨舰如此庞大,且有着古怪但华丽的审美偏好…彼时我也已经算是见多识广了,但也在内心暗暗赞叹仙舟的第一印象。

  但在登陆港口前,我注意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以文明的体量而言,仙舟旗舰未免也太小了。

  在辽阔的银河之中,建立在人造物上的文明不胜枚举。整个恒星系连缀成一片的巨构建筑群,一眼望不到边的人造行星,围绕着黑洞建立的环形城市…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需要一个真正意义上巨大的人造物,来维持其上有机体所必须的生活空间和生态环境。

  与这些动辄横跨星河的巨构造物相比,仙舟旗舰实在是太小了。博识学会一些语焉不详的历史记载中,仙舟原本是一支拜谒星神的船队,不过即便是按现存数目之谱,六艘仙舟也不足以承载一个强盛的星际文明所需的生存空间吧。

  然而,等到我们的渡船驶入港口,同行乘客完成了天舶司复杂的手续,实际踏上仙舟「罗浮」后,以上这些唐突的感叹又很快变成了笑话。

  进入「罗浮」上被称为「星槎海」的繁荣空港时,我怀疑自己的距离感产生了混乱——毫无疑问,这片「星槎海」肉眼所见的一切空间,是足以填满整艘「罗浮」的。奇异的行星高挂在天上,与我在外层空间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这是某种幻术吗?

  随行的天舶司接渡使带着职业化的微笑告诉我,许多化外民第一次抵达时都这么吃惊。这便是仙舟人所谓的「洞天」奇景。

  随后几周,我造访了仙舟上的其他「洞天」——我觉得,倒不如说是仙舟「船舱」。这些洞天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但都绝不是一艘舰船可以容纳的规模。有些洞天中容纳了长乐天这样的繁华街区,另一些则容纳了永狩原这样生机勃勃的辽阔原野……

  我的理性告诉我,即便问具体原理,对方也不会回答。如果不是什么视觉骗局,那么这多半是某种超乎想像的空间折叠技术——「洞天」,哼哼,换个名字便有了一番异国情调。

  空间折叠并非什么新鲜玩意儿,大到旅行,小到收纳,许多文明都有自己的空间折叠手段。但是,像仙舟一样如此大规模地使用空间折叠技术作为日常生活的基石,却仍是罕见的。理由也很简单:折叠空间的体积与其所耗能源成正比,而这对绝大多数文明来说,这笔开销都是不可承受的天文数字。但仙舟人轻易做到了这一点,这样的力量毫无疑问与星神有关

  博识尊在上,若能更进一步探查,也许就有机会理解仙舟是如何创造这样的异空间。我的发现必定可以为博识学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星槎

  说起进入罗浮仙舟的第一印象,很多人脑海里想象的都是「星槎」犹如鱼群或飞鸟在玉界门川流不息的样子——

  不,飞行器川流不息没什么稀奇的。我在唐怀瑟星门旁见到过飞船大堵塞的壮观场景,我也见过朋克洛德空中出租车的样子。但当这些优雅的小舢板滑过绿玉般的飞檐时,我确实感受到了异邦的文化冲击。

  在仙舟人的语言里,他们把所有拥有飞行能力的载具都称为「星槎」,就跟我们称呼「飞船」似的。不过根据我这段时间的调查,狭义的星槎应该专门指那种民用的、尖角流线型、只往返于仙舟星区境内的小型载人飞行器。

  在我抵达仙舟的若干个标准月里,这些星槎屡屡载我穿梭在不同的洞天之间。负责接待我的接渡使是个美貌的狐人少女(天知道也许她比我奶奶年纪还大),她曾露出循循善诱的笑容,问我要不要试着驾驶一下星槎:「很简单的,在罗浮上,四十来岁的小年轻都知道怎么驾驶它…」我摸了摸自己的秃顶,笑着回绝了。

  在闲暇之余,我仔细观察了这些星槎的结构,其尾部安置着某种结构简单的反重力设备——形如一枚玉器(接渡使告诉我,那东西叫「玦轮」)。有意思的是,我没能在船身上看到明显的结构拼接的痕迹,从船底到甲板再到舷首浑然一体。这样的制造技术,唤起了我的好奇心,不过直到六个月后受邀参观「回星港」时,这好奇才得到了解答。

  在那里,我见到了星槎流水线。不是由复杂的工业机械臂阵列组成,而是一系列培养基,或者说盆栽皿构成的。他们的船只制造流程比起机械制造业,更像是一种「培植植物盆栽」的仿生技术流水线。所谓船只龙骨、龙筋、甲板等一系列部件都由「种子」在培养基中生长出来,最终造就了浑如一体的星槎。

  单纯从航天技术的先进程度来看,我认为星际和平公司的载具毫不逊色。但从需求量和制造速度来看,我也多少能理解为何公司的舰船没有在仙舟普及开来。

  地衡司

  对于化外民而言,地衡司无疑是最常接触的司部。

  在路上盘查居留证的是地衡司、上门调查人口的是地衡司、在各大节日庆典上维持秩序的是地衡司、在街上抓小偷的是地衡司、在永狩原考察生态的是地衡司、在仙舟途经强引力星体时颁布最新「星时制」的也是地衡司……

  化外民和地衡司的接触如此频繁,以至于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不禁怀疑这篇考察文章根本就是多余的,任何人只要在仙舟上住些时日,自然能对地衡司的职能如数家珍。

  可是,当我坐下来来仔细审视地衡司时,却发现地衡司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组织。

  翻阅他们公开发行的官方文件——比如每个化外民都会收到的《化外民趣味法律宝典》和因内容荒谬而广为流传的政绩宣传纪录片《守护星槎海》,你所看到的地衡司,或者说地衡司呈现给你的样貌,都是一个标准的执法部门。

  可是,当你审视他们的实际工作,却会发现他们的工作范围广到不可理喻。

  治安、消防、人口、历法…建制齐全的政府部门很难同时具有以上众多职能。

  另有一点,我觉得颇为奇怪:地衡司在名义上负责处理仙舟的普通刑事案件(重案似乎是十王司的工作),可大部分普通刑事案件的抓捕行动却是由云骑兵负责的。同样,地衡司在名义上负责颁布历法,可数据收集是天舶司的工作,而数据推算则是太卜司的工作。

  根据我收集的资料来看,地衡司对外展示的面貌,就是替所有司部打杂、为兄弟机关善后的职能部门,换句话来说就是「下水道」。他们辛苦劳累,为了仙舟上所有人平静的生活而忙得团团转……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难道世上会有这么一群人,就甘愿为了别人的幸福而辛劳吗?我想肯定不会是这样简单。

  基于我的社会常识推测,人们实际上弄反了地衡司和各司部之间的关系。地衡司并不是所有司部的下属,而是所有司部的实质上级。

  他们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从穷街陋巷到象牙塔顶,辛苦的执法者是他们,伏案的学者是他们,幕后的操控者依然是他们。在仙舟上,没有任何人逃得过地衡司的眼睛,因为他们是明牌的间谍,堂而皇之地站在我们当中,而我们却对此视而不见。

  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有些悚然,冷汗沾满了脊背。

  工造司

  在外界看来,仙舟总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地方。外界关于仙舟制造的故事,也总有强烈的传说色彩。

  但实际上,工造司的工业流水线与其他文明并无二致。唯一称得上神秘的一点是,仙舟社会极为缓慢的新陈代谢,以及其特殊的封闭性,使得他们在一些风俗上较为「存古」。

  记得初到仙舟的那段时间,我经常被这个文明极为古怪的风俗习惯搞得摸不着头脑。也许大部分曾在仙舟居住过的化外民都可以认同的我的话——最早令我们感到困惑的,毫无疑问就是那些工造司的造物。

  当时,我想简单地买一个便携照明装置,作为住所应急防灾储备的一部分。可走遍了商店的每一个货架,我却依然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一个普通的手电筒就可以,一个从远古到现代,设计就没怎么改变过的、随处可见的、用于应急照明的小型电器。

  最终,在一位店员的帮助下,我找到了仙舟上最「普通」的手电筒。

  工造司将它制造成了一条鱼的形状,镂空的鱼腹可以发光,还能按照不同的需求发出不同强度、不同方向的光。我拎着鱼背上的把手,心中充满了疑问。似乎在仙舟人看来,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照明用具,可按照我的标准来看,这是一个繁复华丽到可以称之为艺术品的…手电筒。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开始收集这些仙舟上工造司制造的「普通」电器,再寄到博识学会去研究。从反馈回来的报告上来看,学者们大多对这种过度包装的习气不太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