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铁:诸君请入梦(美梦还是噩梦)_记录,感觉上课要寄掉了(1 / 2)_星铁:诸君请入梦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记录,感觉上课要寄掉了(1 / 2)

岁阳祓除通识手册

  受十王敕令,我等问字部判官搜检文牍、索引故纸,汇总关于祓除岁阳经验若干,刊印分发司部成员。请诸位务必详加参阅本手册内容,裨补除魔所需。

  提问:岁阳是何种妖物?为何不曾在十王司常见除魔手册中查询得见?

  回答:岁阳是罕见的无形目生灵,不具固定形体的能量生物,热衷夺取智慧生灵的血肉形体加以操纵。关于岁阳的具体特性,请翻查《大敌名录》相关记录。

  妖物横行,洪炉破损,魔物岁阳重新现世。距离其上次现世造就「夺舍之祸」已越数千年之久,彼时仙舟人只是短生种,十王司制度也未曾建立。之后罗浮未再受此类魔物侵害,遂令十王司怠于防范。

  于本手册分发之日起,十王司已启动应急预案,将针对岁阳的除魔培训加入判官标准教化课程中。

  提问:请详细解说岁阳的行动模式与其弱点?

  回答:按照古老典籍的记录,岁阳之间的行动犹如蜂群——这些火焰之精能够分裂聚合,交换彼此所得的情报与经验,并增强力量御敌。

  聚合后的岁阳虽然可以视为单独的个体,但它们内在仍然分有主次(就如同仙舟古老迷信中相信人类拥有所谓的三魂七魄):有的岁阳负责应付战斗,有的岁阳更多参与思考和辩论,力量最强的岁阳负责统御协调。

  大部分岁阳因为沾染了人性,彼此根本不能很好地协作。我们可利用这一点以削弱岁阳,通过提出复杂的、思辨性的问题,令其从内部发生分裂。当然,古代记录中会提及一些强力的岁阳个体——譬如「燧皇」,或是在近期被确证入侵仙舟的「幻胧」,它们拥有极强的自我意志。这样的岁阳存在时间一久,会将内在的差异性抹除,聚合成牢不可破的整体(岁阳称这一过程之为「融聚」)。力量较弱的岁阳极度害怕靠近这些长者,因为一旦被吸入其中,等如失去自我而死亡。

  提问:岁阳喜欢依附什么样的宿主?

  回答:有强烈欲望的人,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人,心中有巨大缺憾的人……类似的宿主因自身丰富的情感和经验,尤其容易吸引岁阳侵害。

  当然,从受害案例的宿主分布来看,岁阳对宿主的选择并无特别偏好。

  值得一提的是,岁阳并不喜欢入侵长生种的身体。按照审问记录,它们称仙舟人宿主「难以消化」。可以推知,长生种漫长的寿命和良好的身体复原能力,会令岁阳无法轻易夺取宿主的意志。

  提问:通过寄生宿主,岁阳想得到什么?

  回答:岁阳通过寄生,汲取和体验宿主的情感,占夺其自由意志肆意行事。寄生人类的岁阳会沾染上属于宿主的人格和行事方式——这使得岁阳的个体之间很快会获得越发茁壮的个体意志,很难再和其他岁阳联结、融聚。

  根据我们的研究,岁阳看待寄主的情绪如同人类品尝口味。「好吃」「酸涩」「甘甜」「苦口」……岁阳能轻易分别人类处于何种情绪状态下。

  提问:被岁阳寄生后,宿主会面临怎样的困境?

  回答:按照受害者的访谈记录,我们判断岁阳在寄生宿主后会不断干扰其神经系统,与宿主对话,利用其内心的欲望和弱点,制造幻觉激发情绪。

  最初宿主只是觉得自己脑内产生了另一个能理解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自我」。但随时间推移(通常在数日之内),宿主会渐渐失去分辨能力,无法查知一个念头究竟是自发产生,还是来自岁阳。

  在此阶段后,宿主会尽可能满足自己心底最渴望的事情——无论此事有多么惊世骇俗。好战者鏖战不休,饕餮者暴饮暴食,好色者纵情声色……在岁阳的驱使下,人类完全失去了自制力和道德感,释放自己内心的欲望。这一疯癫失常的过程,与「魔阴身」庶几相似,问字部认为其中存在研究的价值。

  寄生过程的尾声,宿主的身躯会被岁阳耗干,并出现突发性的自燃现象,这一结果对短生种往往是致命的。

  提问:如何彻底消灭一只岁阳?

  按照仙舟先民的记录,除去将岁阳作为动力源进行常年的消耗之外(工造司的造化洪炉便是为此准备的),几乎没有办法完全消灭一只岁阳。

  目前应对岁阳的最好方法是以无形的力场囚牢困住它,令其与智慧生物隔绝。十王司将为前线执勤的判官和冥差提供合适的法器用于捕捉岁阳。

  提问:如何从被寄生的宿主身上驱走岁阳?

  回答:标准的伏魔方法是对宿主施加适当且无永久性伤害的暴力——随着宿主的肉身瘫痪失能,不能感受其情绪的岁阳自然会离开,另寻猎物。

  但需要重申,判官的工作不仅是为了镇伏魔物,更是为了扞卫仙舟生民的生活。我们无法要求所有判官放弃这一伏魔手段,但我们仍然希望各位能在使用强硬手段前进行权衡思考。

  通过对一些成功案例的研究,我们发现当宿主意识到岁阳的侵害,并且不再执着于完成内心的渴望时,他们有机会从岁阳制造的幻觉中挣脱开来。

  少见的案例中,岁阳会自行离开宿主的躯壳。

  ————————————————

  厌作人间语

  序言

  在下以说故事为生已有三百年,却几乎没做过什么着书立说的事。倒是替别人写过些介绍曲艺的通识读物,也为年轻的作家写过序言…可落到笔头上再付梓印刷的故事,竟一篇都没有过。

  想来是因为我不信任文字。语言是自兆亿年前人类诞生后便存在的蝴蝶,文字则是语言干枯的标本,乍看之下倒也算美丽,但越是细看越觉得那不过是一具尸体。我一点也不想戕害自己鲜活的语言,便也一直不忍心下笔。

  所以如今我会出版这本集子,并非单单出于记录故事的目的,而是因为一桩奇妙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