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家要多少彩礼”宋母皱着眉头。
家里真没多少钱,之前都盖房子了,花的差不多,后头家里花用,孩子还要上学。
上学可不光学费、书费,还有纸笔这些小玩意,零零碎碎的加一起就要不少钱。
但是宋母也没慌,因为她们手里头有粮食,这就是底气。
粮食在这个灾年可是比钱还好使。
宋大伯摇头,表情有些怪异,“唐家大丫头初中毕业,要不是碰到灾年,兴许就能考高中了。”
“大哥,这事我们知道。她家想让我们供她上学”宋爹有些不满了。
“不是,不是。”宋大伯一咬牙,“唐家的意思是更钟意老二建党。说两人都是读书人,能过一块去。”
他到了后湖,直接去了唐会计家,都是认识的。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他也就开门见山说了,是帮二弟来问问话的。
之后少不得说几句自家兄弟的好话,当然也不是胡乱吹的,毕竟都是附近的村子,他就是吹出花来,人家稍微一打听也瞒不住,还不如实话实说呢。
宋大伯先说了他二弟、弟妹人好,都是疼孩子的。
又说了他家两年前盖的新房,半砖半砖的,这在村里也算是上等的条件,老大建国有自己的屋子。
除此之外,闺女嫁到宋家大队不怕被饿着,有他们家一口吃的,就有闺女一口吃的。
最后宋大伯又说了,宋家孩子聪明会读书,有一个考上高中,一个考上省中专了,以后都是城里人,肯定会拉把一下自家兄弟的。
这在村子里绝对的好条件了,现在二弟家几个孩子都是香饽饽,多少人惦记着呢,宋大伯觉得这条件配唐家很绰绰有余了。
他之所以过来,也是觉得两家没有不成的道理。
没想到唐会计对建党更感兴趣,问的可仔细,连年纪都问了,宋大伯就有些察觉出不对劲儿了。
后来唐会计就说了闺女爱读书,特别喜欢那种会读书的,建国没读过两年书,怕以后俩人说不到一块去。
倒是和建党更合适,还隐晦说了,他家不卖闺女,象征要点彩礼,都给带回去。
宋母气的一下子就站起来了,“放他娘屁,建党要当工人的,以后也会找工人,他家闺女再会读书,不还是农村人,想的到美。”
宋爹也没想到会这样,照说一般人家愿意嫁老大,因为老大要养老,分家的时候可以多分。
但是他家老二太争气了。
不过这事也怪不到老二身上。
甚至最好不要讲出去,要坏兄弟情分的。“大哥,你看他家还能改主意么”
宋大伯有些烦躁的挠挠头,“还谈么,娶进来也闹心。”
宋大伯娘心里有些幸灾乐祸,让老二媳妇美,过年团圆饭就她俩孩子去了上桌。
不过也知道这时候不能露出来,而且她也不认为唐家姑娘配得上建党。
关于建党、红米,这俩孩子可是要做城里人的,可不能让外人拉后腿。
要是俩孩子再找俩城里人,那才合算呢。
所以也是一副规劝的语气,“我看就算了吧,好姑娘不有的是。别忘了曲家洼老刘家那事。”
宋母有些被吓唬住了,“不能吧,咱又不糊弄人。”
曲家坝离他们宋家大队不近乎,但那事儿却传过来了,就因为当时闹得忒大了,加上带着桃色,就没有不知道的。
老刘家穷,有两兄弟。
老大属于三等残废,个子矮,长得还歪瓜裂枣的,快三十了,还打着光棍,根本找不到对象。
老二十刚出头,长得高高大大一表人才。
媒人为了钱,在介绍对象的时候就玩了心眼,让老二替老大去相亲,对方姑娘自然就看上了。
等嫁过去的时候洞房的却成了老大,姑娘不干了,要闹。
可刘家好不容易有了个媳妇,且生米都做成了熟饭。
最后又给了女方娘家一笔钱,据说还是借的。
就没人管这女的了。
说到这,所有人都可怜这女的,遇人不淑,娘家还贪财。
可人家“逆袭”了。
也不怎么地,把老二勾住了。
可能相亲的时候,老二对姑娘也是有好感的。
这姑娘也不偷偷么么的,对外表示她是老二媳妇。
可外头都说,她和俩兄弟一起过。
当然这可能是人们后期加工的。
毕竟往上添“色”是很多人愿意干的事。
桃色新闻嘛。
不管咋说,老刘家名声是彻底没了。
属于顶风臭十里那种。
宋母有些拿不准主意了,看向宋爹。
宋爹沉吟了下,“那麻烦大哥,我们回去商量下。”
宋大伯也劝了句,“不缺好姑娘。”
那意思是不要在唐家一棵树上吊死。
唐家姑娘好是好,但是不管最后是建国还是建党娶了,势必要影响两兄弟的感情,这就不合适了。
宋母张张嘴,又闭上了,她不傻了,有些话不能说了,特别是如今不成的面大。
跟着宋爹出来了。
半路上,两人还是一言不发的走着。
宋母到底是沉不住气的,“孩他爹,回头咋和老大说呢”
好不容易喜欢一个姑娘,喜欢了好几年,可是人家却看上了他弟弟,她想想都提老大心疼。
“我和他说,实话实说,老大挺有哥哥样的,不会因为这事怨恨老二。”宋爹对于自己儿子还是了解的,不过伤心是肯定的了。
宋母发了狠,“初中就了不起啊,我非得给老大找个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