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前
前线军营帐篷里
一小兵来报“将军,这是朝廷派人新送来的信,说是给的建议。”
正在研究行军路线的大将军韩武头也没抬,对身旁站着的军师挥了挥手示意他去拿。
军师李珛上前取了信件递给了韩武。
韩武道“你先看看是什么,要是有用我再看。”
李珛展了展信件大致浏览了一番,然后停顿了一会儿,开口道“将军,这信、你还是亲自看看吧。”
韩武边接过信件边说道“写的什么可别是那群文官不懂战事纸上谈兵写的东西。”
“您还是自己看看吧。”
韩武先是随意看了看,复又仔细看了一遍,开了口“此人的建议倒有些意思啊。这在大灶、粪坑下面挖地道,嗯,还真是有趣啊。李珛你觉得这有用吗”
“这我可不好说,不过如果我是士兵大概也不会想到这下面会有地道,对百姓来说或许可以保命。只不过,一旦大量推广敌国必然会发现,还是有所缺陷。”
韩武想了想,说道“我倒觉得此法不应送到前线来,如此事只陛下一人知晓,危难之际或可保一国之根基。”
李珛用扇子打了一下韩武,“不会有那一天的。你看这十六字总结的倒是颇为精辟啊,写入兵书未尝不可啊。”
韩武笑了一声,“那是你们干的事情,我就等着看就行了。此人的建议虽无大用,但是颇为奇特,不知还有没有其他想法了,闲暇之余看一看还是很有趣啊。”
“将军不妨回书一封,让他再写些出来,或许有大用啊”
韩武摆了摆手,“欸,我可没那个时间,要写你写。”
李珛这次倒真被挑起了几分兴趣,他倒要看看这个能想出在粪坑、大灶下挖地道的人还有什么有趣的想法。
他走到自己的案几前,拿笔唰唰的就写好了一封信,接着就用把信交给了门口的士兵。
“找人把这信送回去。”
韩武看他真写了,抬起头来嘲笑了一番,“你啊你,我看你是行军寂寞,把这当成乐子找了”
李珛又扇了扇,“那不是,浪费人力之事我可不会做。我是看着此人的建议确实有几分
意思才写这信的。”
“你就装吧。”
就这样七拐八拐的,这封信终于到了严子审的手中。
这才有了这次承璋上府城见通判的事情。
府衙门口,承璋找了衙役通报了来意后整个人瞬间紧张了起来。等待的过程格外漫长,承璋只好随便说点话来分散自己的紧张。
“爹,等会儿你就找个茶铺喝会儿茶等我吧。”
“好,爹知道。”
“嗯。”
承璋跟着那衙役走进了府衙,整个走路的过程,承璋都不敢乱看,只低着头看着衙役的脚后跟走路了。
“到了。”
等衙役说了这句话,承璋才敢抬了头。抬眼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古代中式建筑,屋子的匾额上是用隶书写的“淡泊”二字,两侧还有对联,只可惜承璋不敢在门口久留,只扫了一眼就进了屋,对联内容一点没看清。
进屋书案前端坐的人是上次监考的考官。
承璋一见人就做了个吉礼,口中称道“学生余承璋见过通判大人。”
严子审还在看着案卷,一听承璋这一喊就抬起了头,“快免礼,你先坐下吧,可要喝茶”
“不必了,不必了,多谢通判大人。”说完承璋就按着严子审的指示坐了下来。
严子审拿着笔笑着说道“承璋啊,此次院试你是第十名,如此年纪,很了不得啊。”
“哪里哪里,都是侥幸。”
“一次两次或是侥幸,能到院试,可见你实力不俗,不必自谦。”
承璋赶忙站起来,作揖道“多谢通判大人夸赞。”
严子审伸手示意他坐下来,”快坐下吧,不必如此拘谨。这次找你来也不是什么大事,你可还记得你院试第一场的名次”
“自然,学生是第五十二名。”“
严子审放下了笔,“不错,但是其实那一场本来只取五十一人的,你是加上去的。”
承璋没想到还有这出,又站了起来,“这学生倒是不知,多谢通判大人了。”
严子审笑了笑,“坐下,坐下。你不必谢我,本来照我的意思,你是要被打落的,只是副考官杜玄和白鸟屋的山长说要给你一个机会,你这才被加上了。”
严子审看坐下的承璋皱着眉十分不解的样子,又开口说
道“可是不解其中缘由”
“是,学生与那两位大人素未蒙面。”
“这我自然知道。他二人是因为你写的那篇策论才开口留你的。”
“可是军制那篇”
“不错。其中见解看着不俗,他二人又说是我的题出的太难,说要把你留下再看看,我这才把你留下了。我瞧着确实有些意思就递了折子上去,如今韩武大将军遣人来信说还要你再写点建议去,我这才把你叫来了。”
承璋松了口气,暗道果然是这事。
“原来是这样,还是要多谢通判大人了,若不是您肯给机会,我必定中不了秀才。承蒙大将军看得起,学生这就多写一些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