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春一拍掌,然后马上反应过来“我这就去写信飞鸽传回京城。”
正要起身准备回去写信呢,朱楩补充到“沐大哥不如就在我这里写吧,我与沐大哥同署。”
在古代,书写奏折可是一门大学问。每当大臣们想要提出一项政治见解或政策建议时,他们必须在奏折下方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表示这是他们个人的观点和意见。然而,更为关键的是那些与之共同署名之人,这些人意味着对该提议持相同看法并愿意为之背书。
如果这份奏折中的建议恰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并得以实施,那自然皆大欢喜;但若是不幸因与皇帝的想法相悖而遭到否决,那么所有参与署名的人都将面临同等罪责。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常常看到众多大臣联合起来上奏章,希望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增加建议被采纳的可能性,并降低个人承担风险的几率。毕竟,在官场之上,明哲保身也是一种生存之道
今日他们所探讨谈论的都是与朱元璋最初定下的防守政策相背的进攻策略,朱楩愿意与沐春联署上奏,就代表朱楩愿意与沐春同担罪责
沐春顿时觉得有些暖心,朱楩倒是和往常一样,因为他会这么提出也是因为知道朱元璋是一个开国之君,对于领土扩张那是多多益善的。
而且对于如何治理,朱楩也是有自己的规划的,如果一直种地,那肯定是养不活所有人的,商业与工业是发展之中不可或缺的,所以在他平定南方之后,在不摒弃农业的情况下,他会大力发展商业与工业,开展对外贸易,不过这些也都是后话了
就在他还在想着自己的蓝图时,沐春已经把奏折写好了,朱楩也写上自己的名字,并且让常在找人来取了快速传会京城。
一天后,京城里
随着一只鸽子飞入皇宫宫正司养鸽房内,一个宫正司的宫女快速拿着信件往奉天殿去了
朱元璋此时在火炉边发着呆,如今已六十九岁高龄的朱元璋,白花花的胡子和一脸疲态的面庞都在透露着这位千古一帝已到残烛之时了。
宫女跪地将手中信件递交给站在一旁的朱允炆,朱允炆边拆边和朱元璋说道“皇爷爷,云南沐春来信。”
从他眼神中还是能看出一丝期待,似乎是期待着沐春如同上次上奏停工岷王府修建事宜一般,期待这次信中沐春再参上一点朱楩的什么不法之事,可是没有如他所愿。
朱元璋回过神来,伸手接过信来,自己又看了一遍,就是朱楩与沐春在他临时买的简易王府里夜谈的攻伐麓川的内容,只是在信的结尾,除了沐春的署名外还有朱楩的署名。
朱元璋又看了一遍,确认了他们的想法问到“你对这事儿怎么看?说说吧。”
“皇爷爷,孙儿觉得黔国公与十八叔的决定有些冒险,并且不符合您一开始定下的回守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