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提议虽然出乎了老朱的意料,但却也让他陷入了沉思。人殉这种事,确实过于残忍,而且作为一个皇帝,他更应该考虑到自己的声誉和形象。毕竟,他这一生已经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从一个凤阳的佃户,到做过和尚、当过乞丐,再到投身军旅,驱除鞑虏,恢复中原,建立大明王朝,这一切都是他一生的荣耀。如果因为身后之事而杀了一群跟随自己的女人,那岂不是要给自己留下千古骂名?
但是正是因为朱楩洞悉了老朱内心深处的那个点,千古一帝的美名可不是随便一个帝王就能有的,那可得是开创了不世之功,如同秦皇汉武一般,显然,他具备这个资格,既然如此,又怎么能因为殉葬把自己一世功名撒上这么一个污点呢?
朱元璋闭上了眼睛,脸上的肌肉微微抖动着,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仿佛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过了一会儿,他缓缓地睁开了眼睛,眼中闪烁着坚定和决断的光芒。他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说道:“罢了,朕死之后,后宫嫔妃不必为之殉葬,有所出者留宫守孝,无所出者,皆送往孝陵守孝三年。”
他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带着一种威严和庄重。众人都静静地听着,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们知道,这道命令意味着朱元璋对他重拾起来的殉葬制度又做出了改变,虽然不意味着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真正理解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但是至少他为了千古一帝的名号做出了改变。
朱楩站在一旁,看着朱元璋的表情,心中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他明白,朱元璋做出这样的决定并非易事,但他在最后却愿意放下权力和猜忌。
朱元璋轻轻地咳嗽了一声,仿佛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使命,他的目光缓缓地从众人身上移开,重新投向那片屋檐。他静静地凝视着,仿佛陷入了对过去岁月的深深回忆之中。他的眼神变得深邃而遥远,让人无法窥视其中的奥秘。
朱元璋微微抬起手来,轻轻动了一下,像是做出一个向外推的动作。在场的众人立刻心领神会,纷纷向门外退去,只留下朱元璋一人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
遗诏已经下达,接下来便是礼部官员们忙碌的时候了。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准备着刚才朱元璋所交代的各项事宜。这些事务包括丧葬仪式、新皇的登基加冕仪式等一系列繁琐而庄重的仪式。
朱楩和朱允炆两人是最后一批离开房间的人。当他们走出房门时,朱允炆的气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威严,原本温文尔雅的形象此刻多了几分君临天下的霸气。这种转变令朱楩感到格外明显,他不禁感叹权力的力量竟然如此巨大,可以瞬间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朱允炆挺直了身子,步伐稳健有力,每一步都带着一种不可一世的气势。他的眼神变得坚定而犀利。朱楩默默地跟随着朱允炆的身后。
进屋前的朱允炆虽然已经在主理朝政了,但是更多的还是谦逊儒雅的感觉,不论这是真的还是装的,但是退出房间来后却多了一些傲视与傲慢,可能在他心里那颗大位归属的石头算是落下了。
十日之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十。
皇宫之中,丧钟声传遍了京城,百姓哀悼,一片肃然,这位重新恢复江山由汉人政权统治的一代千古帝王朱元璋就这么与世长辞了,卧榻之上,朱元璋交代了各地藩王不用入京悼念,但是闭眼前最后一句却说的是,想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