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大明没想到吧,我还活着(玖儿久酒)_第158章 经济调查(1 / 2)_大宋:大明没想到吧,我还活着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158章 经济调查(1 / 2)

时间回到1401年2月12日,姑苏府,长社县(今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

  长社县位于姑苏府西边四十余公里处的一片丘陵地带之中,于五年之前方才设立。其下辖着五个镇子以及二十个乡村公社,总人口数量达一万七千多人。此地有着广袤而肥沃的土地资源,主要农作物包括棉花、高粱、小麦、大麦等等,可谓是姑苏府最关键的粮食与棉花产地。

  一条名为长社河的河流悠然地蜿蜒穿越过整个县城,为这片区域带来了源源不断且充足的灌溉用水。这里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冬季温暖宜人、春季早早到来、秋季短暂而夏季漫长、阳光照射强烈,全年无霜降之忧,这种气候条件极其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发育。截至目前,长社县已经开垦出超过十二万多亩的耕地,其中近乎六成的耕地都用于棉花的栽种。

  大遥镇的镇长周福脸上带着几分不耐的神色,领着一名县里户吏司的书吏,行走在一块块棉田之间,查验土地册中的实际数据。

  柳正站在田垄之上,极目远眺,眼前那片广袤无垠的棉田仿佛没有尽头一般。他心中暗自思忖道:“这片棉田恐怕远远不止一百二十亩吧?”此刻,正值夏日炎炎之际,也是农村的闲暇时光。田野间,仅有寥寥数位农人辛勤劳作,他们专注于清除棉田里的杂草。

  棉杆长得与人小腿一般高,翠绿欲滴的叶片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无一不彰显出这片棉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生长态势。不出意外的话,再过短短一个多月,这些棉花便将迎来绽放吐絮的时刻,进而孕育出一朵朵洁白如雪、柔软如云的棉花,最后被织成一件件舒适而温暖的棉布衣裳。

  这时,一旁传来周福粗声粗气的声音:“俺说了有一百二十亩,那就肯定是一百二十亩!你看看地两边的那几拢地,那都是人家开垦出来的荒地,种点自家吃的蔬菜而已。难道这些也得归入到农人的收成里去不成?”

  “哦,那倒不必。”柳正早已看出这位镇的不耐,但身为户吏司的书吏,职责所在,也必须要严格完成上头交办的事务不是?

  况且,这次全国性的经济普查工作,那可是当今财部使独孤大人亲自主持,要求务必科学、合理、全面地清查一番国家百年发展的“底子”。据说,这项事务不仅要在蓬莱本土展开,而且那些海外领地也要进行“摸家底”的工作。

  为此,他们这些县里户吏司的书吏、办事人员还专门赶至姑苏府,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和学习,以了解经济普查的方法和流程。

  柳正今年刚满十八岁,两年前才从临安工商官吏学堂里毕业,然后经过一番考虑,便报名参加了姑苏府的户吏司考试,通过后,分配至长社县户吏司,成为一名“国家编制”的书吏。

  临安工商官吏学堂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那时,独孤佳伟上奏表示,为了确保地方司吏具备足够的才能,他提议在各大府城设立学堂,以此提升司吏们的能力水平。只要顺利毕业,这些人就能参加地方的官吏考试,并有机会成为一名吏员。

  当然,他们也并非只有这一条出路。在当今的东宋,各个行业都极度渴望人才。像那些接受过专业培训并获得官方认证的人,最佳的就业选择无疑是加入国内的各大贸易商社。

  这样一来,每个月至少能赚取十到十二两白银的高额薪资,在商社工作两三年后,他们很可能迅速晋升为管事或掌柜,一年赚取两三百两银子简直易如反掌。

  然而,他的家人却深受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在他们看来,即使你在商会工坊表现出色,拿着丰厚的薪水,但终究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毫无身份和地位可言!与之相比,为官才是正道,才能够光宗耀祖、飞黄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