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客观形势而言,当下最为明智的抉择便是舍弃对洛阳城的围困,迅速突围撤退。
然而,如此一来,司马家族将会面临巨大的困境。
毕竟,在手握绝对兵力优势的前提下,竟然选择放弃夺回西晋都城、抛弃拯救西晋国君晋武帝司马炎,这无疑会令司马家沦为众人耻笑的对象。
这简直就是精心专门为司马家设计准备的完美陷阱。
攻城战,司马家自己分封的诸王根本不愿意出力,毫无战意,根本不愿全力以赴。
论后勤,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在此刻反倒成为了蜀汉成功切断粮道后的致命弱点。
倘若选择放弃攻城战转而突围,那么司马家势必会再度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陷入另一个低谷。这样一来,本就处于道德底线之下的司马家将会声名狼藉,变得愈发一败涂地。
一门里,有人当面子,就得有人当里子。面子不能沾一点儿灰尘。流了血,里子得收着,收不住,漏到了面子上,就是毁派灭门的大事。
问题是他司马孚可是一直充当着司马家最后的脸面啊,他简直就是司马家那块最后的遮羞布。
司马兄弟共有八个人,个个风度翩翩,当时的人们将其赞誉为"八达"。如果说司马懿(字仲达)是司马家的“里子”,司马孚(字叔达)则是司马家的“面子”。
然而,司马懿在历史上的评价却极其糟糕,可以说是声名狼藉、身败名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孚则大不相同,他备受赞誉,被视为忠诚正直之士。
司马家中那些见不得光的坏事和龌龊勾当几乎全由司马懿去操办,而司马孚呢,则成功地树立起了司马家良好的"口碑"形象。不仅如此,他还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晋朝皇室给予的优厚待遇。
高平陵之变时,局势风起云涌,朝堂之上人心惶惶。而正是他司马孚站出来,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沉稳的气度,替司马懿稳定住了众多大臣们躁动不安的心。
废黜曹芳之时,是他司马孚泪流满面,哭诉道:“这都是皇太后的旨意啊!我又能如何呢?”接着,他毫不犹豫地第一个签下名字,并与众人一同上奏皇太后,详细列举出曹芳昏庸无道、败坏伦理纲常等一系列荒诞不羁的行为,恳请皇太后将其废黜。
在曹芳被迫离开皇宫前往封地之时,是他司马孚悲痛欲绝地送行,场面令人动容,“太尉司马孚悲不自胜”便是当时史书记下的情景写照。
到了曹髦被杀时,是他司马孚又上演影帝级别的表演,哀哭自责:“杀陛下者,臣之罪也。”
随后,他又率先上疏,恳求用王礼隆重安葬曹髦。可事实上,最终却只是按照普通百姓的礼仪草率下葬而已。
后来,晋朝取代曹魏,陈留王曹奂被迫将皇位禅让给司马炎后,被贬至金墉城居住。司马孚再度前来送别,史书上记载着“执王手,流涕歔欷,不能自胜”的场景。更甚的是,他竟然不知羞耻地对这位被废弃的皇帝说道:““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