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俩各自捧着一个热腾腾的土豆,坐在老房子的屋檐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小青悠此刻早已忘却了回家的念头,只沉浸在这份简单却难得的幸福之中。
既然来到了农村,自然不能错过体验农村特有的赶集文化。赶集,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词汇,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称呼,但本质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乡民们定期聚集在一起进行买卖交易。
在农村,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场和随处可见的小卖部。为了满足日常所需,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让乡民们在这个时间段里集中到乡镇上置换物资、购买生活用品。
童家沟虽然毗邻国道,但依旧保持着这份淳朴的传统。每个月的3号、13号、23号,都是赶集的日子。这一天,原本寂静的乡镇会变得热闹非凡,人来人往,摩肩接踵。
对于经常开车路过乡镇的司机来说,最怕的不是遇到家畜挡路或是孩子嬉戏,而是恰逢赶集日。那一天,乡镇上的人流量会陡增数倍,开车想要通过简直难如登天。
即便是步行,想要在人群中穿梭也是件费力的事。因此,每当赶集日来临,想要经过乡镇的总得堵上大半天。
转眼间到了2月26号,这一天正是四赶集日。早上八点半,一家七口就已经乐呵呵地站在马路边上,就像等待出租车一样,一边闲聊着家常一边等待着往来于各个乡镇和县城的客运面包车。
这种客运面包车,不仅是连接城乡的重要交通工具,更是承载着无数乡民希望和梦想的载体。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它将成为他们通往赶集之路的桥梁,带领他们去感受那份属于农村的热闹与繁华。
在如今那些稍微发达点的地区,面包车早已被时代淘汰,失去了运营的资格。唯独在这种偏远落后的十八线小县城里,还能偶尔见到它们的身影。
面包车啊,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超载问题。你永远也猜不到,那扇紧闭的车门背后,究竟会走下多少个乘客。一辆明明只有七人座的面包车,却常常像变魔术般,挤满了十二、三个人,甚至更多。
这场景,对于叶寒一家来说,早已见怪不怪。
这次回乡,叶寒一家可不想挤那闹哄哄的面包车。于是,他们花了两百块钱,包了一辆面包车,享受起了难得的专车待遇。
这段时间可真是热闹非凡。离乡还有一两公里远,就能看见国道上人来人往,乡亲们背着背篼,提着大包小包,熙熙攘攘的。
小青悠趴在滑动的车门边,瞪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窗外的世界。她在农村住了几天,已经习惯了那里的宁静与空旷。此刻突然看到这么多人,还真有些不适应。
乡上的热闹,简直就像是在逛庙会一样。特别是早上赶集的时候,人更是多得不得了。司机也是个机灵鬼,看到前面人多路窄,赶紧在离乡上还有一公里的地方停了下来。
他深知,再往前走,恐怕连掉头的地方都找不到了。等叶寒一家下车后,他还特意找张雪莹要了电话,打算待会儿再赚一笔回程费。
在两家手机店铺的外面,一个铁匠正忙着摆卖自己亲手打造的耕具:耕、耙、耖,还有镰刀、锄头之类的。这些可都是农村里的宝贝,也是华夏农村特有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