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长开了口: “经费问题,部队一时半会没办法帮助,但我和政委个人各捐一千。”
“旧军装,发动全师捐赠。”
“不论新与旧,只要还能穿,我想应该他们都不会嫌弃。”
哪里会嫌弃啊?
前些日子陈铭川走访了本省几个条件差的战友,因为残疾,农村兵很多人都没办法上工。
能做的事,也就是生产队上记记工分、放放牛。
甚至有的人,连放牛都不行。
没结婚的,一个人还好些,至少吃得饱。
那些结了婚的,不仅吃不饱,孩子身上的衣服更是补了又补……
国家有困难,大家心里都没有怨言。
可他看着心酸……
都说救急不救穷,但能帮一把是一把,先挺过这几年。
陈铭川知道,等国家政策放开,他家媳妇要办一个军残福利药厂。
她说,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她一定要尽自己的能力照顾好。
捐衣服的事,很快在全师开展。
仅三天时间,就捐了不少旧军衣,有单的、有棉的。
捐款的事,师长没让往外说。
但师里团级以上干部都知晓了,于是纷纷捐款。
可即便是这样,募到的钱也不多。
李欣玥想了想,去了卫生材料厂。
郑长兵与季刚一听:“我们也捐点,多少是点心意!”
李欣玥摆了摆手,她做这个事,那是因为手中有那一箱子的东西。
而他们没有。
“不用,你们两个人每个月拿得并不多,而且家里也困难。”
“特别是长兵兄弟,你的钱得拿去生产队上买工分。”
“这个事就别参与了,还是我自己来吧。”
“而且我这个是要形成长效机制,以后恐怕每一年都要捐赠,所以就用军民共建的方式吧。”
“以后每一年都把我那百分之二十的分红,拿出一半捐出,加上我每年的工资。”
“余下的百分之十,依旧留着奖励给优秀员工。”
搞军民共建,也不能三个人说了算。
很快郑长兵就召集了大队班子成员。
当时定股份的时候已经商量过了,开会只是个形式。
一来不用大队上的钱,二来还给大队上赢得声誉,大家对李欣玥的尊敬又上了一个高度。
当师长与政委接到这份特殊的捐款才知道,这个红群卫生材料厂,竟然也是在李欣玥帮助下办起来的!
周政委一脸感叹:“依我之见,小李是全国最优秀的军嫂!”
可不就是?
肖师长也很感动,这年代谁嫌钱多?
可这对夫妻想的却是那些困难战友,这种胸怀,谁人能比?
“让宣传科写好材料,上报军里吧。”
周政委立即点头:“行,我马上把宣传科长叫来。”
红群卫生材料厂来捐款的事,很快在全师传了开来。
不少人佩服与赞扬。
“果然是有本事的人,我们除了学习,也只能看看了。”
“是啊,太伟大了,我们自愧不如。”
听着大家纷纷赞扬李欣玥,王春艳则一脸讽刺:“不就是想出名吗?”
“鬼才知道她与这厂长什么关系呢!”
“现在农村里穷得连油都没得吃,还来捐款给部队?一个个活雷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