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那些猫狗不安分,就斥道:“都去一边老实待着。”
猫狗们立刻乖乖的跑到一侧墙边,一个挨着一个的趴在那里,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梁爱华。
周玲芳怀中的那只小京巴,挣扎的跳到地上,一溜烟似的加入到大队伍中。
周玲芳见到这一幕,再次啧啧称奇:“天啊,它们真听话。”
“只要平时稍微训练一下,它们就会依照主人的吩咐去做的。”梁爱华说道。
周玲芳点点头,坐在沈飞的身边。
然后顺手掏出记事本和笔来,打算把他们的聊天记录下来。
沈飞略微沉思之后,就开口说道:“梁大姐,我今天来,是想了解一下这些宠物们都有什么样的心理。你是这方面的专家,想从你这里取取经。”
梁爱华笑道:“没问题,其实说起宠物心理来,这还真是一门大学问,三言两语很难说得清楚。
每一只宠物的心理,都必须根据它处的环境,主人的性格行为,以及它个体的智力水平等等相关的条件,才能进行分析理解。
不过,在大的方面,也可以笼统的简单概括。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宠物和人类之间的微妙关系。
宠物与人类关系的本质宠物对饲养者的社交支持已经毋庸置疑。
普遍的解释认为宠物伙伴的积极作用只有在那些缺乏人际支持的群体中才能显现。
对此,研究又提供了一个微妙补充。
调查结果发现当个体抑郁沮丧陷入困境的时候,相较于父母和兄弟姐妹,人们其实更加倾向去投靠自己的宠物,但是宠物的“安慰”并非最高级别,配偶或浪漫关系在其之上。
该结果暗示宠物伙伴和人类伙伴的社交支持存在等级差异,只有在高级的人际支持(配偶)存在时,宠物的“安慰”效果才会消失。
因此,一些研究者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宠物为何能够产生如此显著的社交支持?它与人类关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验为该问题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行为证据。
实验开始时,饲养者和自己的宠物狗单独待在一个房间,宠物可以在房间中自由活动。
之后会有一个陌生人进入房间,与饲养者交谈,并尝试接近宠物。
然后饲养者暂时离开房间,过一会返回,安慰自己的宠物。
结果显示,在整个实验中,宠物与饲养者的互动方式与婴儿和父母的互动方式十分类似。
饲养者(尤其是女性)不仅会使用妈妈语,像抚摸婴儿一样给予宠物安抚式的肢体安慰,而且宠物也会在饲养者离开后表现出婴儿般的分离焦虑和搜寻行为。
据此,研究者同样也将宠物与饲养者之间的关系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依恋,而且这种依恋与宠物的年龄、性别、品种和生长环境无关。
已有研究推论认为宠物与人类的关系如同儿童和父母的照料关系,本质都是婴儿和父母的互动模式。
一项后续研究发现,在安斯沃斯陌生情境测验中,男性和女性饲养者存在语言交流量上的差异。
女性饲养者的妈妈语显著多于男性,但两者的行为数据没有差异,这一点与进化论对照料行为的性别差异的描述十分相符,进一步证明了人宠关系和母(父)婴关系的相似性。”
沈飞和周玲芳听得目瞪口呆,本以为梁爱华说的简单笼统,只是几句话概括而已。
没想到,她一开口,就长篇大论起来。
不过既然话题已经展开了,出于礼貌,他们也不好中途打断,只能默默的听着。
至于准备记录的周玲芳,干脆在本子上画起了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