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刚刚居然在里面”太后咬了咬嘴唇,脸色愈发红润。
她挣扎着爬起床,却又摔倒在榻上,感受着身上的酥麻和酸痛,她暗暗的啐了一口。真是个蛮牛,一点都不知道疼惜人家。
又躺了许久,感觉好点了,她才慢慢爬起来,找件衣裙穿上。这时,她才想起来皇帝。
“照儿,醒醒,你怎么样了”太后连忙抱起四岁的皇帝,轻拍他的脸蛋。
小皇帝眨眨眼,揉了揉眼皮,“母后。”
“你有没有感觉哪里不舒服”太后将他扶起来站好,摸着他的身子说道。
“没有啊,孩儿睡得好香啊,我还梦到了父皇,他在冲我笑呢。”皇帝眨眨眼睛,笑着道。
看着自家孩子纯净无暇的眼睛,不知怎的,她心里突然升起一种名叫罪恶感的东西。只是这次,没有下一次了。她在心底对自己说道。
“娘,为什么你看起来比之前更漂亮了啊”皇帝突然发现了什么,惊叫道。
“有吗”太后摸了摸自己的脸蛋,神色微怔。
第二天,金銮殿,太后抱着皇帝端坐龙椅,神色莫名,不知在想什么。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一旁的太监上前一步,高声叫道。
话音未落,李玄常上前一步。“启禀陛下,微臣有本要奏。”他面色如常,与平时没什么两样。
“神侯有何事讲”太后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他,眼神中带着复杂之色。
“微臣弹劾户部尚书、兵部侍郎、内阁李大人等,结党谋私,贪赃枉法,将朝廷送往边镇的军粮换成了霉变的陈粮,还拖延军械、军饷的发放时间,致使长城守备瞬息被破,造成朝廷数万大军战死,十多万百姓流离失所。”
“臣再弹劾他们,通敌叛国,尸餐素位。将换下来的大半军粮出售给鞑靼,行资敌之事。边镇将军早就将鞑靼可能来袭的消息传给他们,他们却对此视而不见,不加以重视,反而拖延物资运送,使得边镇军心不稳,兵员溃逃。”
在他出口的那一刻,朝堂上鸦雀无声,静的连地上掉了一根针都听得见。所有官员都不敢置信的看着他,没想到他一上来,就捅出了这么一件大案。
而被他提及的三人中,有两人则是神色慌张,脸上带着几分不自然和羞恼之色。
“荒唐,你这是污蔑。微臣请求将此人逐出朝堂,大明中枢之地,岂由你再次胡言乱语。”内阁李大人站出来恭声说道。
他义正言辞,脸上没有半点慌张,一片赤诚,好像自己是被冤枉一样。
“神侯所言,可有证据”太后这才发话。
“微臣当然有,证物证人俱在。这是臣收集的边镇粮草接受和历年来的军饷运送,据微臣探查,都和朝廷的记录相差不少。”李玄常一边说,一边从袖中拿出一沓厚厚的账本呈了上去。
“证人你说的证人是谁,让他出来”兵部尚书这才恢复心神,恨声道。
“他就是大同镇的总兵,苏信,苏大将军。臣请求传唤证人。”李玄常高声道。
太后看了看账本上记录的东西,对太监微微点头,他顿时会意,站出来高声道“传总兵苏信上殿觐见。”
门外亦是有人传唱,不一会儿,一道魁梧的身影踏进朝堂。
“末将苏信拜见陛下。”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传荡四周。
“免礼平身。”
“谢陛下。”
“苏将军,神侯说你是此次的证人,是否属实”
“是,末将的却是要来作证,向朝廷讨一个公道。这两年来,朝廷送来的军饷不是短缺就是延期,而且军械质量也不如以前。去年,边镇收到朝廷送来的粮食。等我们接收完之后,才发现这批粮食早已霉变,不能食用。末将这里还有其他边镇将军传来的信函,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收到了一批霉变的陈粮,还请陛下阅览。”说完,他就把信函呈上去。
“岂有此理,简直是荒唐至极,没想到我皇皇大明,竟有如此官员,你们都好好看看。”果然,太后在看完信件之后,顿时怒不可遏,将信件,账本传递下去。
一圈之后,前排的所有大臣都已看完。越是看,他们的眉头就皱的越深。也有咬牙切齿,目光凶狠,恨不得生吞了这几人的官员。
但无一例外,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发声。证据确凿,人证物证俱在。而且通敌叛国,这是大罪,没有人敢为他们争辩。
铁证如山之下,不容辩驳。
“天灾祸千千,人灾杀万万。陛下,以微臣看来,当将这几人满门抄斩,处以凌迟之刑。夷三族,家族子孙五代以内不得参加科举。并将此事抄录邸报,让天下人都好好看看,引以为戒。”李玄常恭声道。
“陛下不可”还未等太后说话,就有官员跳出来。
“哦为何不可”太后一脸笑意,轻声道。
“这件事还是不宜声张,有损朝廷声誉。”这时,又有几人上前道。
“不宜声张本侯告诉你们,朝廷在西北损失数万兵马的事已经人尽皆知。现在,要脸了朝廷的脸面早就丢进了。这件事必须让天下所有人都知道,通敌叛国,没有好下场。”李玄常目光扫视几人,沉声道。
“好,就依神侯所说。此事就交由大理寺法办,务必要快”太后下了结论,语气中满是不容反驳的意味。
见到此种情形,本来还想跳出来劝说的几人顿时偃旗息鼓。而这三人,早已瘫倒在地,神色悲戚,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来人,将他们拉下去。”
这时,他们才回过神,“陛下,娘娘,开恩啊,老臣为官一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娘娘,开恩啊。”他们挣开侍卫,扑倒在地,一幅痛哭流涕,悔不该当初的样子。
见此,李玄常冷冷一笑,“来人,拉下去。”
在一声声凄厉的哀嚎中,他们被带离了金銮殿。经过此事,众大臣也没有了继续上朝的心思。太后也理所应当的下朝,这件事,很快就会引起天下震动。
三天后,大明朝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了。朝廷写在邸报上刊登出来,再加上有心人的传播,很快这件事就传遍了大江南北。
无数人对其痛骂不已,对朝廷之前战败的事也渐渐放下,转而对这几人口诛笔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