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毒师妹不洗白在宗门创死所有人(久月鱼)_第150章 解毒(2 / 2)_恶毒师妹不洗白在宗门创死所有人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150章 解毒(2 / 2)

拂生见她拧眉,就知道她还痛,又给她手里放了三颗:“再吃几颗。”

吃了足足三十颗,姜雀才终于说了句:“不痛了。”

闻耀原地跳起来:“好了好了,终于好了!”

姜雀和闻耀互相呲着大牙傻乐,小牛甩着尾巴哞哞的叫,院中的笑声直传到了忘川河边,撑船的老叟循声望去,不觉也染上笑意。

日子长了,什么都能见到,冥界居然都有人气了。

见姜雀解了毒,几人终于放心离开。

临别前,姜雀让他们回去给她烧点钱,几人惊觉忘了这一茬,闻耀信誓旦旦,说一定让她尝尝在冥界暴富的滋味。

他们走后,姜雀在冥界的日子每天都很有盼头,一边修炼一边等暴富。

她坐在梧桐树下引灵,无渊在专门留给他的房间处理公事,莲蘅坐在石桌边看她修炼,时不时会提点她两句。

“你现在入了几道,修了什么功法?”

姜雀停止引灵,坐到莲蘅对面喝了口茶:“六道都入了,功法只修了奔雷诀和勾天诀。”

“嗯。”莲蘅点头,“服过了五行玄灵丹了吧,灵气显化练得如何?”

姜雀有点懵:“没吃过,灵气显化是什么?”

莲蘅也懵:““你们宗门的人知道你是天生灵体吗?”

姜雀:“刚知道不久。”

莲蘅不由提高了声音:“知道不给你吃玄灵丹?!”

姜雀:“我们那好像没这东西。”

莲蘅:“......”

两人又谈了许久,莲蘅终于知道现在的修真界天生灵体多稀有,他们那时候,一个宗门起码有十个天生灵体。

现在居然就她一个,而且宗门的人对天生灵体也知之甚少。

莲蘅无奈,开始引导姜雀了解天生灵体。

“天生灵体在十八岁之前都会有些异于常人之处,比如预知危险、速度奇快或者力大无穷,这是天道对天生灵体的保护,但多数人还是活不到十八岁。”

“能活到十八岁的,若非纯善之魂,依然不会觉醒灵体,一生庸碌无为。”

“而觉醒后的天生灵体除了灵力亲和度高之外,最大的区别便是可以让灵力显化,有灵根的人要借助武器,但你服了玄灵丹,只要有手就行。”

姜雀听得认真,那除了五行之力,她识海里的雷电之力是不是也可以显化。

那她以后都不用引雷了,直接自己劈雷。

“我可以帮你拿到五行玄灵丹,但要麻烦你帮我找一趟冥王。”莲蘅目光静静落在姜雀身上,“我想减刑,尽快投胎。”

享受了几日自由,再被关进幽冥狱,突然就有些难以忍受。

姜雀毫不犹豫:“成交。”

她出去后还要找魔尊封离算账,底牌越多越好,况且,她喜欢交易,简单明了,各取所需。

冥王殿内,正在处理公务的冥王突然感觉到一阵凉意。

正纳闷,鬼差来报:“姜姑娘求见。”

冥王:“......”

准没好事。

姜雀十分礼貌,笑意盈盈地大放厥词:“请让莲蘅投胎成人。”

有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在墙上开个窗,得说自己想砸墙。

姜雀深以为然。

冥王一听,偏头指着门口:“走。”

姜雀十分感谢他没有说滚,于是笑得愈发乖巧:“我来的时候契约了十大阎罗。”

“又来这招?!”冥王被拿捏,差点维持不住表情,“你也不怕哪天把识海炸了!”

姜雀丝毫不为所动,抛出筹码后,就静静看着冥王。

冥王坚决不同意:“你威胁我也没用,我不可能让她成人,起码也要投畜牲道。”

姜雀:“!!!”

“好,就畜牲道。”

这减刑减得多给力,四百年一下减到零。

为防止冥王反悔,姜雀看着冥王写了道公文,盖上冥王印,这才安心。

冥王把公文抛给姜雀,臭着脸道:“放了我的阎罗。”

姜雀朝他鞠了一大躬,边往出跑边大喊:“感谢您!我没契约他们嗷~”

冥王麻了。

快被玩成狗了。

姜雀和莲蘅在忘川河边汇合,姜雀拿着允她入畜牲道的文书,莲蘅拿着五行玄灵珠。

两人交换,并肩飞往轮回塔。

今日投胎的人不多,很快到莲蘅,塔婆带她入塔去投胎,莲蘅顿步,突然回头问姜雀:“你为何修仙?”

姜雀低声问:“你觉得呢?”

莲蘅没回答,她问姜雀,就是想听听她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曾经,所有人修仙都标榜自己是为苍生,可笑的是,多数人至死连一个百姓都没见过。

她也是那些人之一,成仙千载,负人、负己、负苍生。”

她不信别人口中的‘为苍生’,但如果是姜雀,她不会怀疑。

即使在冥界,姜雀也在看众生,她最爱听那些鬼魂讲他们的生前事,随他们哭,随他们笑。

偶尔醉酒,还会拔根头发塞给他们:“给你们家人托梦,让他们拿着这毫毛,只要有人欺负他们,就大喊一声大圣,俺就出来救他们!”

鬼魂捏着头发纳闷:“大圣是谁?”

姜雀早已打着呼噜醉过去。

轮回塔上檐铎轻响,细碎的光落在姜雀眼底,她说:“我为自己。”

莲蘅心弦猛地一怔,为这个意料之外的答案而震颤,她是早已陨落的天才,站在自己满目疮痍的千年光阴,望向目光灼然的少女。

“我不屑隐藏自己的野心和欲望,更不会以苍生做幌,也绝不需要粉饰的借口和理由。”

“你的名字早已被人遗忘,但是莲蘅。”

“我会,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