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数字对于巅峰时期的人类来说,都是一个恐怖到无法想象的数字。但对于陈岳来说则完全无所谓。
对于陈岳来说,在太空之中还是在星球地表建造工厂,其差别不大。还是因为木卫五和木卫十四太小了,发射火箭和飞船太方便。
二号取电站水平的工厂,在星球地表来说只能算是小号的,有的是比它大十倍百倍的工厂。
于是在建造三号取电站之时,基于之前积累的工程经验,加上对于取电站建造技术的成熟和这段时间的改进,三号取电站直接在二号的水平之上又直接提升了十倍,体积则只增加了三倍不到。
到了三号之后,效率提升的速度开始减慢。四号的性能只达到了三号的1.2倍,体积缩小到了0.8倍。五号又有所提升,只不过提升的更少。
在度过了初期的大步提升之后,陈岳掌握的取电站技术也进入了缓慢迭代提升的情况。
在建造到6号取电站的时候,取电站技术终于成熟稳定。短时间内很难再有大的提升。于是陈岳就此定型,开始以6号取电站为模板,流水线大批量生产。
最新定型的标准型取电站,等离子环那里装机容量达到了25万千瓦时,输送到木卫五或者木卫十四这里,除去一切损耗,最终有效能量留存达到了36%,也即,一个取电站,一年可以为陈岳提供约7.89亿度电。只需要约1300个,即可覆盖陈岳的全部耗电。
在缓慢减少冰托林-氧发电站装机容量的同时,氢氧发电站的数量开始快速增长。在标准取电站定型之后第十年,便有30%的冰托林-氧发电站被取代。
此刻,平均每天便有高达7万吨的氢气,和高达20万吨的氧气——缺额的氧气陈岳直接从两颗星球上开采补足——被从等离子环送到木卫五和木卫十四,又有高达68万吨的水被送到等离子环那里。
负责运送氢气、氧气和水的飞船,总计达到了600艘。这600艘重型运输船终日在等离子环与两颗星球之间往返不休。两颗星球的天空之中,运输船的尾焰如同明亮的星辰,几乎将整颗星球都照亮了,极为壮观。
陈岳的工业设施便在来自于等离子环的能量支撑之下,日夜不停的运转着。
幸好这600艘飞船技术要求不高,也就是一个发动机带一个大空壳子就行,否则,连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星际飞船都造不出来的陈岳,是无论如何不可能造出这个看似规模庞大的舰队的。
有时候,陈岳自己都会为自己的力量所惊叹。
因为这600艘飞船,连带等离子环那里的取电站,以及众多的机器人,还有无数台机器人,无数座工厂,无数辆列车和机械,全都出自自己之手,全部被自己所掌握。
回想起刚刚降落到木卫五之时,机器人仅有一台的日子,陈岳恍如隔世。
“不过现在还不到自满的时候。”
陈岳暗暗告诫着自己:“我的科技水平还是太低了。连区区裂变电站都造不出来,更不要说核聚变。否则,我何必如此费力,动用如此巨大的力量从等离子环那里取电。还是要再加把劲,争取快一点发展科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