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阑人静,宫观清幽。
阿英回到自己借宿的寮房,坐在寮房的桌前,托着腮冥思苦想。她始终想不通正东震签上所写的“五百里外,依山傍水,喜春厌秋”所指为何。
按理说,现下身处之地,也算正东方向的五百里外,而且依山傍水。只是此处地灵人杰,一片欢乐祥和之景,哪有什么妖魔鬼怪可要收伏呢?要再往更远出去,这返程可就真来不及了!还有签文中的最后一句“喜春厌秋”,又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七日之期,迫在眉睫,如今碧桐子又扭伤了脚,真不知该如何是好。阿英心中烦乱,当下睡意全无。
她又想起了今日从老叟口中听闻的宫观里一众道士被烧死的旧事。她乃修道之人,本职就是与天地人三界打交道,这桩旧事虽然凄惨,但也不至于令她害怕。只是心中隐隐有些异样,难以平静下来罢了。
阿英想着,反正一时也睡不着,这观里烧死的那位道长和他的徒弟们都是有德无辜之人,不如索性替他们念上一卷超度亡灵的经书。一来可以告慰观里亡灵、积了功德,二来也算对那位慈悲渡人的道长聊表敬意、略尽寸心。
正好,此观正殿又供奉着太乙救苦天尊。太乙救苦天尊在道门中地位崇高,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寻声赴感、救苦救难,还能引渡受苦亡魂往生。阿英心想,在这样一位天尊石像前念诵超度经文,自己的虔心必定能被神明感应。
于是,阿英打开房门,执着柴火,走了出去。
她本想叫上青空子和抱山子一起,可是走到他俩借宿的寮房门前,只听里面传来微微鼾声,轻唤两遍,也不见二人起身回应,想是已经睡死。她只好作罢,独自朝正殿走去。
来到正殿,阿英将柴火插进香炉中,走到太乙救苦天尊石像前的蒲团上,虔诚跪下,默念祷告。
借着幽微的火光,阿英抬头仰望石像全身,只见天尊头戴冕旒,身着霞衣,宝相庄严,神情慈爱,令人心生敬畏。
仔细端详石像之际,阿英注意到石像双手的姿态,一手托着净宝瓶,一手握持杨柳枝。
阿英忽然想到太乙救苦天尊,又称东极青华大帝、寻声救苦天尊、青玄九阳上帝,长居于青华长乐界的妙严宫,据《青玄济炼铁罐施食全集》载:“身骑九头狮子,手持杨柳洒琼浆以救苦度亡。”
阿英心道,杨柳枝能抛洒琼浆,难怪那位道长没有请风雨雷电和东海龙王,而是请了太乙救苦天尊前来降雨。
东极青华大帝,东极,东不正是阿英他们抽中的震签所指的方向?按照五行方位来看,东方震地,五行属木。树木春天生发,秋季凋零,自然喜春厌秋。
更重要是,按照五行来看,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
而五行中的生克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也就是说,“喜春厌秋”应该指的是,树木在春天应时生发,所以喜春。而到了秋天,金秋克木,应季衰敝,所以厌秋。
这样想来,前一句的“依山傍水”也暗藏玄机。孤木难支,只有生于山林才能得势,所以依山。而水能生木,只有得水滋养才能生长,所以傍水。
所以,无论是从震卦代表东方,东方乃木地来看,还是从“依山傍水,喜春厌秋”来看,此行要捉拿的妖怪必定与“木”相关。而其实,仙师早已在签文代表的方向上,有所暗示。
此地名曰“骞林村”,莫非要捉的是个树妖,就藏在这依山傍水的骞林村里?
阿英思及此处,觉得应当赶快将自己想到的线索,告诉青空子他们,于是赶紧站起身来,朝后堂的静室寮房跑去。
到了后堂,阿英首先拍打青空子和抱山子的房门,拍喊了半天,却无人回应。她将耳朵贴在门上,发现之前二人还有鼾声,现下却一片沉寂,心中顿时有了不详的预感。
阿英想到碧桐子因为脚腕扭伤,房门是阿英离开时从外面带上的,一定没有从内上锁。于是,转头回到自己房间,取了佩剑行囊,便紧接着跑向另一侧碧桐子的静室。
她跑到碧桐子门前,一把将门推开,连声呼喊碧桐子的名字。碧桐子悠悠醒转过来,问阿英发生了何事。
阿英来不及细细解释,只拉了碧桐子起身,让她提上包袱佩剑,跟自己一起去把青空子和抱山子叫醒。
二人重新来到青空子和抱山子的房门前,阿英接连两脚,把二人的房门一一踹开。她跑进房中一看,躺在各自房中的青空子和抱山子,都已气绝。阿英顿感毛骨悚然。
站在门外的碧桐子问阿英怎么还不叫二人出来。阿英只好跑出房门告知她真相。碧桐子听完,当即花容失色、泣不成声。
但现下不是究根问底、伤怀凭吊的时候,这观里竟暗藏着能害人性命的东西,阿英他们又不知这东西藏身何处、有怎样手段,当务之急必须马上离开,才能确保安全。
于是,阿英拉起碧桐子朝着救苦观外走去。碧桐子脚腕扭伤,走起来生疼,阿英无奈,只好将她背在背上,竭力朝着观外跑去。
到了观外,碧桐子道:“阿英,现下天色已晚,我们要向哪里去?”
阿英也很茫然,回首望了一眼村庄的方向,只见村中一片漆黑,便道:“先出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