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_第21章 王珪的选择(2 / 2)_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21章 王珪的选择(2 / 2)

        “不然,此时此刻,你我父子就该在狱中了!”

        “高遵裕,是没有那个胆子出首的!”

        “是了……”王珪喃喃自语:“他若有胆量,岂会如此胆怯?”

        “但,也不得不防!”

        王珪踱了几步之后,一咬牙,对王仲修道:“为今之计,只有将水搅浑,才能避祸!”

        王珪沉浮宦海数十年,经历过治平年间的濮议之争,也经历过熙宁变法,王安石两度拜相的纷纷扰扰,更经历了元丰改制、五路伐夏、永乐城大战等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物,可他依旧屹立不倒。

        依旧是大宋宰相,郇国公!

        外人可以笑他三旨相公,可以说他是东京土地。

        可是,王珪的才智和机变,却不是可以被人轻视的。

        否则,他就不可能在这么多年的浪潮之中屹立不倒。

        现在也是如此,危机之中,王珪敏锐的把握住了生机。

        要想不让人议论自己做的事情怎么办?

        答案是抛出一个足够震撼的消息,来吸引所有人的视线。

        而现在,什么事情最能挑动人心?什么事情最能刺激朝野?

        王珪只踱了一步,就得出了答案——内臣!

        找一个有足够分量,而且地位足够重要的内臣出来,将他推到所有人面前。

        那么,谁最合适呢?

        王珪只用了一秒,就得出了答案。

        景福宫使、武信军留后、入内副都知、熙河兰会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李宪!

        哪怕,李宪刚刚打了一场大胜仗!

        即使,李宪在过去两年,经略熙河兰会,战功赫赫,五次兰州会战,五次战胜!

        更在去年正月,面对西贼酋首秉常倾举国之力号称八十万来攻兰州时,也依旧坚守住了兰州城,不止守住了兰州城,还杀伤贼众数以十万,斩首五万有余,斩下的首级多到了足以筑京观夸耀武功的地步。

        此战之后,西贼再不敢觊觎兰州城防。

        但是,但是,这又怎么了?

        李宪是内臣!

        而且是官家最信重的内臣,同时也是大宋战功最显赫、最卓著的内臣。

        只要将他拉出来,整个天下,整个朝堂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过去!

        就再也不会有人关心他王珪的小动作了。

        想到这里,王珪就抬起头来,做出了决断。

        他来到自己的书房,从书房中找出了旧年,他给官家上书,请求调任、贬斥李宪的文字——这些东西,本是题中应有之义,内臣在外,手握重兵,哪怕战功再显赫,哪怕功劳再高,也该被打压,也该被非议,也该被歧视!

        宰相不这么做,反倒是不正常的。

        如今,王珪将这些过去惯例的虚应故事的东西拿出来。

        在这个官家病重的今天,这些东西,将成为他王珪的王牌,也将成为对李宪发起进攻的号角。

        即使,王珪心中明白,他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后果就是,只要他成功了。

        那么,李宪和李宪麾下,那些战功彪悍的大将,就统统将被人打上标签,从此沦为另类。

        只要他成功了,兰州五次会战的胜利和战功,就都将因此,被人忽略、轻视甚至是抹去。

        但,这又怎样呢?

        东华门外唱名的才是好男儿!

        要怪就怪,伱们没有一个进士的出身,要怪就怪,你们不是文臣士大夫!

        而王珪在这些文字里,很快就找到他想要的东西。

        一枝射向李宪的利箭!

        ……

        注:续资治通鉴长篇中引用了,数条哲宗时期所修的神宗实录记述。

        每一条,都指向了同一个事情。

        王珪派人,去问高遵裕,太后想立谁?被高遵裕怒斥。

        特别是高遵裕的儿子,高士京在绍圣年间上报:先臣遵裕当先帝服药危难之际……怒而泣下:奸臣敢如此!况国家自有正统,何决于我?遂斥骂臣弟士充:汝敢更往,既杖汝死!

        注2:续资治通鉴长篇中,记录了一个奇怪的事情,首先在二月十六前后,赏李宪战功,拔擢了出击西夏的诸将,封赏很重,旋即,不过十天,就开始莫名其妙的讨论起李宪去年奏报不实了。

        给人一种好像精神错乱的感觉,但考虑到当时的局势,以及王珪其后在相关事情上的表现,大概可以推断,就是王珪在掩耳盗铃。

        注3:三旨相公,王珪在士大夫里的外号,因为他为相,只做三件事情:请圣旨、得圣旨、宣圣旨,东京土地:汴京百姓给王珪取的外号,当时汴京城里的人,将王珪形容成土地庙里的土地,和尚庙里的天王,民间还有民谣:玉禹玉禹,精神满腹,除却脱空,十相俱全!讽刺王珪徒有其表,毫无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