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场作者农民在飞
第一百二十七章粮食作物基地
田川仔细想了想这个方案的具体实施办法,越发觉得可行。这里靠近村北的公路,交通方便,只要在地里打一口深井,解决了水源的问题,其他的都好办,总体投入也不会太大。
想到就做,当天田川就开始规划这块地上要建的项目。
首先,整体上,这块地要建成一个类似于花园式的种植园,风景要优美,要优先满足游客游览的需要。
其次,这里将会是旅游采摘时顾客的主要停留地点,需要建设一些功能性建筑,比如说餐饮、特产商店、以及公共卫生间、公用电话亭等等,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考虑建设一些住宿用房,为游客农家院住宿服务。
第三,要协调好与各大棚的关系,把大棚纳入到整体美化的范围之中来。
第四,要规划好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兼顾美观与经济效益,争取做到自给自足。
想得差不多后,田川拨通了王大勇的电话,把这个想法和他说了一遍。王大勇正在为北岗的这片地发愁,现在已经进入九月份,再过一个月秋收后,土地处置的问题就要给出明确的方案,总不能让土地闲置在那里。田川的电话如同及时雨一般,让他的心里一下豁亮起来。
王大勇的意见是让田川来承包这片地,亲自来操作这个旅游园的建设。田川没有同意“大勇叔,这个事情还得村里来做。一方面我现在要组织合作社的土地耕种的事情,实在没有精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旅游园是村里采摘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方向,让我这个外人来做也不合适。你放心,做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我不会袖手旁观的。”
王大勇说道“村里暂时还有些钱,投入到这个旅游园里,作为前期费用应该足够了。等有了一些收入后,后续的工程再逐渐开展起来,应该没有问题。”田川也承诺,帮他们找一家专业的园林设计公司,对这片土地进行一下设计,把效果做得好一些。
村里的土地主要位于村南和村东,村子西面有一条大灌溉渠,把土地和邻村分割开来,基本没有可耕种土地,而村北就是北岗这里的这一百多亩地了。北岗的西侧紧邻灌溉渠,东侧是一片盐碱地,横在北岗和青龙河之间。这片盐碱地有八十多亩,是三十年前一次大水灾时,取土加高青龙河的河堤留下来的。每年夏天雨水多的时候,就会有一些积水,雨季一过,土地的表面就风化成粉沫状,白花花的一片。村里曾经试图改造过这片地,但几次改造都没有成功。这次组建农业合作社,村里把这片盐碱地也划归了合作社,但并没有计入那820亩可耕种土地的面积之内。村里的本意是让田川在这片盐碱地上建房子,就不用占用耕地了,但这里到其他几块田地的路要穿过村子,并不是太方便。田川一时拿不定主意,就把这片地的建设工作暂时放在了一边。
现在要做的首要的事情是那820亩地的耕种问题。一方面是要确定要种多少小麦,同时对耕作方式也要重新确定。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就需要有办法解决肥力和病虫害的难题。尤其是刚刚下种时,蝼蛄会把麦种吃掉大部分,造成小麦的大量减产。
今年经过水灾,村里大部分土地的玉米都没有什么收成,有些人家在地里补种了豆类,多少能有一些收获。但是这些豆类由于错过了农时,成熟期会比正常晚很多。现在就涉及到土地交付给田川的时间问题了有些人家不愿意在地里的豆子成熟之前交付土地。
小麦需要在十月二十三号霜降之前播种,即使延后,也不能推迟五天以上,否则在封冻之前麦苗无法达到分蘖高度,会影响到来年的分蘖数量,严重影响产量。
因为不打算使用农药,田川的基本考虑是在霜降前后播种,延迟播种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害虫对麦种的侵害。但即使这样,如果农户不能在10月18号交地,也会影响到小麦的播种。
他最后的办法是与不愿意按时交地的村民们谈判,他的理由很充足如果还是你们自己种这一季小麦,也会不顾小麦的播种,等待豆子成熟后再收割吗大家都是农民出身,都明白农时的重要性,做人不能太自私。不少人最后同意了在10月18号交地。田川后来又答应,对于到时不能成熟的豆子,给予每亩地100元的补偿,终于与大家达成了共识。
今年土地的墒情不错,有利于冬小麦的播种。田川通过钟家洪老师,请了农学系的另一位擅长大田种植的副教授,帮忙确定种植工艺。这位副教授名叫刘凤英,是一位年近五十的老太太,从事了一辈子北方大田种植的研究。对于田川关于绿色种植的要求,刘教授有些为难如果不使用剧毒农药拌种,很难避免蝼蛄吃种子的问题。
后来,田川在钟老师的建议下,找到了学校生物系的邢立生教授。邢教授是昆虫专家,农田害虫专家,他提出可以在土地清理干净后,使用引虫灯和昆虫激素对害虫进行诱杀。
田川的养殖基地一直在使用引虫灯进行捕虫,用来喂鸡和鱼,一个夏天的捕捉量非常大,远远超过了田川的预期。邢教授提出的办法让田川非常满意,他请邢教授帮他制定大田害虫的整体防治方案,并为此了超过30万元的研究经费。邢教授愉快的接受了这个项目。
田川请钟老师对准备种植绿色作物的土壤进行了采样化验,结果显示,由于今年大水的浸泡,土地中农药残余量下降了不少,已经接近绿色种植的基本要求。如果明年再坚持一年不用农药,有可能达到国际通用绿色种植标准。田川很高兴,这也算是因祸得福了吧。
田家村地处灌溉渠和青龙河之间,土地与外界形成了一个自然封闭的环境,非常有利于绿色农产品的种植,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田川的合作社的土地东西两侧是两条河流,北侧是田家村和80亩盐碱地,南侧是十里城村的土地。基本呈一个缺了一角的长方形。他准备在和十里城村的土地相邻的地方,隔离出一条30米宽的缓冲带,用来防止十里城土地上农药的影响。在分隔带的外侧开挖一条五米宽的渠道,起到进一步隔离的目的。
今年他准备种植600亩的小麦,其余220亩中包含作为缓冲带的20多亩,保留的200亩地,用来在明年春天种植一些豆类和其他谷类。
田川已经提前把用大田种植绿色作物的消息通报给了会员们,请会员们提出意见和意向,大家对此都很积极,讨论进行得很热烈,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不少人表示期待着新面粉的上市。
为了配合生产的需要,田川终于决定开始在盐碱地里,靠近村子的位置建设仓库和办公用房。仍旧延续彩钢临建的特色。他与王大勇的侄子王铁柱达成了合作协议,在农忙的时候租用王铁柱的农机进行操作。王铁柱的农机多是小型机,有时不能满足需要,就只能购买或租用大中型农机了。
在九月底之前,邢教授的第一个研究成果诞生了。这是一款使用昆虫外激素和引虫灯对蝼蛄进行复合诱杀的设备,是邢教授和机械公司共同开发的。除了蝼蛄外,还可以诱杀其他常见昆虫害虫,如蝗虫类、玉米螟蛾、金龟子类等。
田川将这款复合引虫灯安放在即将转入自己手中种植的土地上,捕捉到了大量的害虫。由于水灾,今年的害虫被淹死了不少,捕虫灯捕捉的昆虫数量大概为每天晚上2到3公斤,主要是蛾子和蝗虫类,金龟子类和蝼蛄并不太多。
为了种植这800多亩地,田川把在双河棉花实验田工作的叔叔田见宇叫了回来。田见宇已经在棉花实验田工作了半年多,中间只回来过两次,实在太辛苦。田见宇在实验田管理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只有初中学历的他不仅把双河实验田管理得非常规范,而且对疆省、湘省和海南等多地的实验田建设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职位已经是研发中心的实验田部副部长,月薪高达6000多元,再加上长期加班带来的加班费,和驻外补贴,以及经常出差的补贴,实际税后收入超过一万元,远比村里给田川打工的其他人高。在当时的外企高管中,也很少有能够拿到如此高收入的。
田川把田见宇调回来,一方面是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把大田绿色种植的工作理顺,另一方面也是想在采棉季到来之前,让他好好歇一歇,他工作太拼命了,让田川都有些担心他的身体能不能支撑得住。
田见宇不负众望,很快评估出了大田种植的工作量,确定了需要的工人数量,并在村里招聘了工人。趁着土地接手之前的一个月时间,对新招收的工人进行了培训,并把新工人分批送到蔬菜基地和棉花实验田进行实习,让大家熟悉标准化农业的操作特点和日常工作要求。
同时田见宇和齐立刚合作,为绿色大田种植建立了可追溯性记录体系,并在土地接收之前,就开始进行记录工作。
田川已经与田见宇和刘凤英教授及钟家洪老师谈好,随着第一批种植的开展,逐渐为大田绿色种植编制标准化操作规范。,,,85982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