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侦探(叶永烈)_有手有脚的电脑——机器人(1 / 2)_白衣侦探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有手有脚的电脑——机器人(1 / 2)

白衣侦探 叶永烈 2619 字 2020-08-15

电脑号称“万能脑袋”。然而,给这“万能脑袋”配上“手”和“脚”,能够“动手动脚”,那就使电脑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有“手”、有“脚”的电脑,那就是机器人。

机器人有像人的,叫做“仿真机器人”;也有的机器人不一定长相像人,但是能够代替人干活。

如今,机器人阵营非常庞大,已经成为兴旺的家族。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帮助人们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

二十多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有趣的关于机器人的“微型科幻”,篇名为考,全文如下

“人工呼吸是抢救呼吸停止的病人的重要急救技术。效果好而又简便易行的人工呼吸法,是口对口吹气的方法。做人工呼吸的人一手托起病人的下巴,另一只手捏住病人的鼻翼,深吸一口气,用口紧对病人的口吹气”

大清早,小吴就在宿舍里背课文了。

小吴,细高个儿,脸皮白净,一对眼睛又黑又大,一副聪明相。他是医学院一年级学生。大约仗着他有很好的记忆力,几乎能把课文全部背下来,而医学院的功课又偏重于记忆,所以小吴的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在全班名列前茅。

最近,开始上急救课。讲授这门课的,是朱教授。听说朱教授是一个很严格的人,三天两头要抽查学生的功课。这么一来,小吴当然加倍用功。他想,只要我把课文背熟了,任你什么时候抽查,都不怕。

“做人工呼吸时,要让病人仰卧,头向后仰。要摘掉病人的假牙。对牙关紧闭的病人,也可以对着病人的鼻孔吹气。如果病人的心跳停止了,应同时做心脏挤压。心脏挤压的方法是”

小吴又背起课文采了。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了。小吴放下课本,抓起了电话听筒。

“是小吴吗”

“是的。”

“你马上到附属医院的急诊室来。”

小吴撂下电话听筒,就朝急诊室跑去。从那浓重的四川口音,小吴听得出,电话是朱教授打来的。

小吴推开急诊室的门,果真,朱教授正站在那里等他。

椅子上,坐着一个浑身湿湿的人,看样子,有五、六十岁了。

朱教授指着面前的病人,对小吴说“这是一个失足溺水的人,刚从河里捞起,要马上抢救,进行人工呼吸。我上了年纪,做不动了。急诊室的护士是个还没结婚的大姑娘,要她口对口给一个男人做人工呼吸,不好意思。我知道你是班上的高材生,又刚刚学过人工呼吸课程,所以就把你喊来了”

小吴一听,朱教授这么看重自己,当然很高兴。不过,当他看到溺水脸上的邋遢胡子,看到鼻涕和嘴角的白沫,不由得有点恶心起来。

小吴一抬头,见朱教授正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自己,赶紧用棉花擦了擦溺水者的嘴唇。接着,他跪下一条腿,仰起脖子。当他的嘴挨近溺水者的嘴时,心别别跳着,仿佛十五个吊桶水七上八下。

溺水者牙关紧咬,嘴巴紧闭,脸冰冷冰冷的,看来早已断了气,没法救活。也就是说,小吴的面前,是一具死尸小吴越是这么想,心里越是紧张,手忙脚乱。要知道,小吴虽然考上医学院,平生还没有见过一个死人哩

溺水者僵直地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此刻,小吴早已忘了刚才背得滚瓜烂熟的“做人工呼吸时,要让病人仰卧,头向后仰。要摘掉病人的假牙”

小吴这么摆弄,那么摆弄,溺水者无动于哀,没有吐出半口气。小吴的前额沁出豆大的冷汗。突然,他感到一阵眩晕,顿时昏了过去。

这下子,小吴反而成了急诊室里的病人。他被平放在病床上,一条又一条热毛巾,敷在小吴的前额。

过了一会儿,小吴终于苏醒了。

小吴睁眼一看,刚才那个溺水者,早已站了起来,正在那里熟练地用双手绞热毛巾哩

这是怎么回事

直到朱教授把底细告诉小吴,他才明白那溺水者,是一个医用机器人它可以假装成各种各样的病人,供学生实习用。当然,它也能充当护士,帮助医生做一点护理工作。

原来,这是朱教授对小吴的一场特殊的考试

当小吴这位高材生一想起自己昏倒的丑态时,白净的脸就不由得绯红绯红

这个模仿病人的医用机器人,模仿得那么逼真,当然要算是仿真机器人。

如今,医用机器人不再是科学幻想。机器人护工在医院里帮助护士搬运医疗器械和药品,机器人护士则日夜照料病人,从不打瞌睡。最令人惊奇的是,机器人居然当上大夫,给病人动手术

2001年12月15日,北京海军总医院成为新闻记者关注的焦点中美医用机器人同台施行脑外科手术

患者名叫李小强,年仅12岁,需要摘除脑部囊肿。大脑是人体“司令部”所在,在脑部施行手术,难度极高,更何况李小强的囊肿在脑部深处。

这么高难度的脑外科手术,却交给两位“机器人大夫”完成。

一位“机器人大夫”是中国制造的,名叫“hb外科机器人”,由中国海军总医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制。“hb外科机器人”从1996年开始研制,2000年通过中国国家医药器械管理局鉴定。“hb外科机器人”主要用于深部病变的精确定位。

另一位“机器人大夫”名叫“伊索”,与著名的寓言作家同名。不过,这位“伊索”却飘洋过海,来自美国。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制“伊索”,花费了几千万美元,这才终于让这位“机器人大夫”获得外科临床手术的“上岗证”。

这一回,中美两位“机器人大夫”共同协作,为李小强动手术。

目击手术过程的记者,写下了这样生动的报道

上午,海军总医院全军神经外科中心主任田增民教授,带着助手们早早地来到手术室,医护人员准备好必要的手术器械后,静静地等侯着两台不同国籍的医用机器人,为少儿患者取出脑深部囊肿。

时针指向9时30分,田增民教授和助手首先启动中国医用机器人。他们操纵电脑,指挥着医用机器人,对人体最复杂的大脑进行病变部位的精确定位。想象中异常复杂的事情竟如此简单,令人难以置信。一道道程序流水作业患者头部贴上了四个精巧的标记点,医生把病人的脑部ct片输入电脑,屏幕上即刻显示出患者病变部位的三维图像。大夫紧接着对手术者进行定标,在电脑上模拟操作,指挥机器人的机械臂搜索病变部位,找到具体部位后自行锁定。这一过程用了不到十分钟,即使不懂得医学的人也能看明白操作过程,从屏幕上一睹手术的演示。

中国医用机器人完成了病变的定位和锁定,接下来就要请美国医用机器人“伊索大夫”上场。主刀大夫田增民教授戴上耳麦,机器人缓缓来到患者身边,他对准耳麦叫着机器人的名字“伊索。”

机器人以电子声音发出悦耳的回声。

田教授用英语发号施令“伊索,eft。”机器人手臂向左移动。

“伊索,right。”机器人手臂向右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