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选注(杜甫)_180、登岳阳楼(1 / 1)_杜甫诗选注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180、登岳阳楼(1 / 1)

杜甫诗选注 杜甫 592 字 2020-08-15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三。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四。

大历三年七六八冬十二月,杜甫由湖北的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湖南的岳州岳阳,这里有海内名胜洞庭湖和岳阳楼,一天,杜甫独自登上这座楼,没有问题,他并不是来痛哭的,但是壮阔伟丽的湖山和万方多难的现实,是这样不相称,这样矛盾,使他始而喜,继而悲,终而涕泗横流。

这并不是杜甫的“大杀风景”,而是他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自然流露。十几年前,杜甫写登慈恩塔诗时便说过“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正可以拿来理解他这回登楼的心情。岳阳楼,在岳阳县城西门上,开元中张说所建,诗人孟浩然曾题过诗,李白也在这里写过诗。

一洞庭水,即洞庭湖。昔闻其名,今临其境,言外见得这也是一件快事。

二二句写登楼所见,极力形容洞庭湖的壮阔。坼,分裂之意。湖在楚之东,吴之南大致的说法,若中分之,故曰坼。水经湘水注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这两句使用“当句对”法。

三二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跟上两句,一景一情,一大一小,一阔一狭,似极不相称、极不相干,其实是有着内部联系的。因为境界的空间,在一定情况下,往往能逗引或加强人们的飘零孤独之感。比如北朝民歌“念吾一身,飘然旷野。”便是很好的例子。增加这位行人“一身飘然”之感的,不是别的,正是那无边的“旷野”。杜甫这年是五十七岁,困守长安时,他便患了肺病和恶性疟疾,在成都时,又患风痹,到夔州后,病况加重,右臂偏枯了,左耳也聋了,牙齿也一半落了,到这时,正是一身是病痛。我们不能轻易滑过这个“病”字,杜甫决不是无病的。

四通鉴卷二百二十四“大历三年八月,壬戌,吐蕃十万众寇灵武。丁卯,吐蕃尚赞摩二万众寇邠州,京师戒严,邠宁节度使马璘击破之。九月,命郭子仪将兵五万屯奉天以备吐蕃。朔方骑将白元光破吐蕃二万众于灵武。吐蕃释灵州之围而去,京师解严。十一月,郭子仪还河中,元载当时宰相以吐蕃连岁入寇,马璘以四镇兵屯邠宁,力不能拒,乃使于仪以朔方兵镇邠州。”据此,可知当时京师北面边防很吃紧,所以有“戎马关山北”的诺。关于这个结语,黄生曾解释说“前半写景,如此阔大,转落五六,身世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不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这话很有见地。所谓胸襟,即作者的心情,所谓气象,即洞庭的景色,洞庭湖大,杜甫也大,所以说“一等相称”。但他把这种“相称”看成手法问题,却是不正确的。没有思想作基础,是转不出来,或者说是转不到这上面去。同时,杜甫在写作此诗时,也并不是为了取得所谓“相称”才来这样“转”的。方回瀛奎律髓云“尝登岳阳楼,左序毯门壁间,大书孟浩然诗,为书杜诗,后人不敢复题。”按郑谷卷未偶题云“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

则晚唐时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