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档之1995(泡沫里的咸鱼)_第67章 就是极限了吗(1 / 2)_回档之1995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67章 就是极限了吗(1 / 2)

第67章  就是极限了吗

        第二天是8月29日。

        星期二。

        当很多人以为《青年日报》上关于‘参商’的报道足够讨论几天时,中原省的另外一份报纸,《文艺导报》,再次刊发了关于某个少年作家的文章:《参商谈人生,我们应该‘不虚度’》。

        相比《青年日报》上近乎‘震惊体’的浮夸,这次的文章,只看标题就有一定的深度。

        钟长林也确实是放手一搏,为了推介某个少年,基本上动用了这些年积累的所有媒体人脉。

        另外,文章的内容,则是摘取《青年日报》记者刘域对苏杭的采访,钟长林确实觉得一次性发表太过浪费,要来了素材,计划拆分后零碎放出。

        再说《文艺导报》,听名字挺偏,发行量却也有7万。

        而且,因为侧重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相比阅读群体广泛的《青年日报》,《文艺导报》主要面向对文学艺术感兴趣的读者,因此,对于协助扩散‘参商’的影响,效果同样强力。

        紧接着,依旧没完。

        八月的最后两天,中原省的另外两份报纸上,也接连出现了与‘参商’有关的文章,一个标题是《从‘林清和许白’看来自小城的少年作家》,一个标题是《浅谈‘参商’的行文风格》。

        然而,连续四天,四篇文章,却依旧只是铺垫。

        对方做了什么?

        哇,一个月发表了9篇文章。

        显然啊,参商文章写的好啊。

        现在……

        这家成长迅速的商业杂志,本来销量已经接近4万,而今年的总目标,也只是突破5万本而已。

        本来都要停刊的一份杂志,7月份,销量不到6000本,8月份,不算最近的加印,初期也只是1万本。

        结果,老板们很快就不怎么高兴了。

        眼看着谭丰振陷入呆滞,钟长林敲了敲桌面:“老谭,多少?”

        答案……

        河元。

        想法挺好。

        钟长林本以为,《青旭》9月刊1万册的印量,至少也要卖两三天,才能售罄,到时再进行下一步的营销计划。

        想到前几天晚上碰到的某个家伙,钟长林第一反应是不好得罪。

        就像林普到底也没能集齐《青年日报》上列举的那9份报刊杂志那样。

        十万是怎么回事?

        哦,一个少年作家。

        不过,突然想到了刚刚听到的预定数字。

        商都。

        状况类似。

        邮递比书报亭慢一些,实在想要一睹为快,就决定再额外买一期。

        钟长林说完,再次梳理了一下自己的计划,情绪也稍微平缓一下,露出笑容,对谭丰振道:“老谭,走,今晚聚餐,喊上外面大伙,一起热闹热闹。”

        十万有多少?

        你一个月300的工资,要干30年,才能赚到这么多!

        人家还只是预付!

        那么,问题又来了,参商为什么能够一个月发表9篇文章,博艺为什么肯预付对方10万元巨款?

        陆小敏有些后悔没有早上立刻来买,不过,发现某个少年竟然这么受欢迎,又有些替他高兴,继续搭话道:“老板,那个……有‘参商’的杂志,真那么好卖啊?”

        头发不富裕的瘦子老板一摊手:“那就不用废话了,和参商有关的,都没有。”

        书报亭里头发有些秃的瘦子老板正在和人打电话,挺激动的样子,声音很大。

        <div  class="contentadv">        “……老赵,你不会是故意的吧,这么热卖的杂志,我上月就注意到,还和你说过,还有那参商,最近几天一直在上报纸,结果这次,新旧两期,你一共才给了我10本,我这生意还做不做……怎么会没有,人家杂志社还能捂着不赚钱啊,你赶紧给我想想办法,要不我直接给齐总打电话……那到底怎么回事……好吧,你联系着,不过,对了,《正茂》呢……行,明天赶紧给我送来,嗯,30本,还有一本《经年》……没有了啊……那也赶紧联系联系……另外,你们查查那参商,不是说一个月发表九篇文章么,看这月其他哪些杂志上还有,也都给我送来,都要30本……”

        要不要?

        没想到竟然也要。

        这么语气急切地打完电话,老板放下话筒,见窗外站着两个年轻姑娘,忽然抬手:“别说话,我先猜猜,闺女,你俩要说的是……有《青旭》吗?”

        脑子转了转,钟长林第一个想到的,却是同在自家博艺旗下的《商海》。

        自从12年前调入《青旭》,谭丰振就没想过,这样一本相对边缘的文学杂志,还能有今天销量突破5万的风光。

        既然如此,10万预付的小说合集先不说,这《青旭》,一定得找来看看!

        钟长林听谭丰振这么说,回过神,下意识摇头:“不,不行,得再饿一饿。”

        不止两个月份的《青旭》都没有了,连同时发现还刊载了参商一篇文章的《正茂》都没有了。

        再次结束一个电话,谭丰振在笔记本上记下一个数字,看了眼坐在对面的自家社长,又稍等片刻,铃声没有立刻响起,便低头开始统计。

        据说是强摊过来的。

        有!

        当然有啊。

        谁是参商?

        谭丰振指了指电话。

        老板嘿嘿笑着接过钱,摇头道:“参商啊,你不预定,我也卖得出去。”

        “有《青旭》吗?”

        最后一个问题,参商在哪写文章来着?

        然而,两个姑娘根本没机会说话。

        “南郡的张群礼……”李晴道:“……您不在办公室,他电话打到我那里,说让我给您招呼一下,要2000本《青旭》,还说那边会派一个经理过来接货。”

        然而,仅仅两个月后,9月的第一天,不仅铺货的1万本杂志迅速售罄,甚至,还一下多出了超过4万的订单。

        谭丰振的办公室内。

        这一天,发行量达到53万份的《中原日报》,文化版头条,醒目的加黑标题:《预付十万,圆梦少年——少年作家参商小说合集即将出版!》

        你倒是说啊!

        钟长林道:“你直接说。”

        陆小敏受不了老板的嘴脸,脱口而出:“你知道参商是谁吗?”

        没成想,杂志上架的第一天……不,只是半天,从中午开始,各地的经销商就已经在不断联系过来,要求追加订购。

        因为转眼就没了。

        不过,既然自家社长已经魔怔了,坚持什么‘饥饿营销’,他也只能顺着。

        甚至,很少量一些铺货到中原的外省杂志,上面有着参商文章的,也被一扫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