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档之1995(泡沫里的咸鱼)_第88章 专题报道(2 / 2)_回档之1995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88章 专题报道(2 / 2)

        赵怡翻了一页手中的《青旭》,轻轻点头:“是啊。”

        订书的。

        央视的专题还没有播完,钟长林就开始不停地接打电话。

        如果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让家乡的身边人‘更好一些’的心思,某个16岁的少年,不可能做出那么多的事情。

        于是,再次升华。

        送戏下乡。

        这都火烧眉毛了,还看什么杂志?

        陶丙立蹭地起身,想要去一趟二中,不过,表情变化了一会儿,想想刚刚电视里那少年的种种,稍微犹豫,还是重新坐了下来,拿起一旁的电话拨到了郑春家里。

        博艺的职工宿舍内。

        有人想要去买一本少年的小说合集,《数不清的流年》,多美的名字啊,怎么能不读一读?

        有人想到了少年的集邮爱好,决定给他写信,一定要挑最有意义的邮票。

        关于征文,少年说,独木不成林,希望同学们能和自己一起进步,让大家在写作上更好一些。

        赵怡抬了抬手中杂志:“我看杂志呢。”

        报道进行到这里,央视引用了《青年日报》上堪称经典总结的‘一举三得’,让剧团得到工作,让酒厂得到宣传,让百姓得到娱乐。

        央视似乎准确地猜中了荧幕前许多人的心思,于是,叙事再进一步。

        想到了刚刚电视里神采飞扬地唱着《花木兰》的女子,想到了洪家,想到了就隔着一户的那个少年邻居。

        葛蕾蕾家里,一家人看完专题,姑娘就拉住父亲,一个劲儿追问,自己交的朋友,厉不厉害?

        葛父笑着说厉害。

        <div  class="contentadv">        葛母却补刀:就是年龄小了一些。

        酒店餐厅内,电视里的专题结束,没想到还会有这种转折的张群礼咒骂几声,思绪转了转,决定不能如此甘休,得再给那钟长林上些眼药。

        专题结束,回味之前的五分钟,想到某个少年作家的种种,许多观众都做出了一个个决定。

        有人打算重读一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想着自己的一生,也要像那少年一般,‘不虚度’。

        主持人准确抓住了其中的几个字,‘更好一些’,并且联系少年作品里诸多对家乡意象的描述,一步步契入主题:‘心系家乡的少年作家’。

        然后就看到了这一天正式发售的《商海》10月刊,封面上加黑加粗的标题:《送戏下乡,少年作家的天才策划》。

        关于送戏,少年说,看到身边人生活不好,也就想力所能及,让所有人都能过得更好一些。

        ……

        真的有这么一个16岁的少年,不仅是少年作家,还策划了一场大型的商业活动,让家乡的许多人都因此受益。

        自家丫头那表情,那眼神,那动作……陶丙立顿时又觉得,某个‘信球’踩的不是狗屎,是牛粪!

        对,牛粪!

        如果说,专题报道进行到之前的‘征文活动’,电视机前的观众还只以为某个少年只是很有才华,人品也还不错。当叙事进行到‘送戏下乡’,看着镜头中群众熙攘的热闹开戏场景,听着某个酒厂老板讲述少年作家设计广告语里的人文精神,还有工人们的笑脸和一车车往外拉的白酒,大部分人的感觉就变成了……这玩的吧?

        怎么可能?

        张群礼旁边,赵雪一脸的魂不守舍。

        商都市花心路。

        寻求合作的。

        然而,镜头中,苏杭亲手写下的‘送戏下乡’地推方案手稿,还有一系列都指向某个少年的采访人证,加上央视本身天然的强大公信力,无数的观众,又不得不相信起来。

        订杂志的。

        专题的最后,是一段访谈。

        近处的人们,思绪也是各式各样。

        玉川河畔,钟长林家。

        关于写作,少年说,从小喜欢,而且,也想赚一些稿费,让父母过得更好一些。

        陶丙立不服气,反复拨了好一会儿,终于接通,立刻道:“郑春,刚刚电视里那个……我恭喜你个屁……是这,那个帮你策划的小家伙,有空喊出来,一起喝几杯啊?”

        ……

        看完了报道,大家都很满足,然后,还是要上学的。

        新的一天。

        虽然下着雨,秋意沁凉,但,生活啊,依旧是那么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