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西将军、渤海郡公高欢意有所动,他攥着酒杯,听着慷慨激昂的,回想起了自己少年时在草原上肆意驰骋的欢愉。
也回想起了神龟二年,还是青年时作为一个小小的信使,来到洛阳第一次见到元冠受与其交谈时,那种边塞青年面对衣着华丽、举止不凡的高门贵胄发自内心的自卑。
再到如今三十三岁终于位列公卿的踌躇满志,这不是他的终点,那日高欢随尔朱荣在潼关外,见到关墙万人之上,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西魏皇帝元冠受,才是他向往的目标。
“男儿大丈夫,生当如是也!”
高欢看了看坐在上首谈笑风生的尔朱荣和元子攸,不可遏制的念头从他的心头升起,除了出身,我比他们差吗?
为什么,不可取而代之呢。
“太师意欲迁都?”
华林苑大宴结束后,尔朱荣与元子攸一同回宫,行至南阙,登城楼醒酒,说起了迁都的事宜。
尔朱荣凭栏远眺,望着洛阳繁华的宫阙,颔首说道:“不错,陛下以为如何?”
元子攸不答,沉默以对。
如今的局势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洛阳虽然西有函谷关,南有伊阙关,东有虎牢关,北有邙山,数条大山大河将洛阳围成了一个伪盆地。
但毕竟不是真正的盆地,其中缝隙可供大军往来的数不胜数,在地理位置上,并非什么易守难攻之地,反而是个标准的四面漏风的四战之地。
若是国家强盛那还好说,四战之地的缺点也成了位居天下腹心,可以四面快速出兵的优点。
可国家一旦衰弱下来,想死守洛阳,几乎是不可能的。
守城必守关,洛阳周围关隘繁多,险峻程度却远逊于潼关、剑门关这等天下雄关,从古至今,没听说过谁能死守洛阳周围关隘。
当年十八路诸侯讨董,董卓最后的反应一样是火烧洛阳撤往长安。
其实迁都这件事,在河阴之变以后,尔朱荣就提议过,他当时的提议是迁都晋阳,也就是带着朝廷到自己的老巢。
晋阳这个提议,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晋阳与北魏的旧都平城相距不远,在法理上也说得通。
可一旦迁都,就意味洛阳朝廷放弃了对于中原的掌控,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还需要百官商榷。
“太师,若是必须要迁都,邺城如何?”
“哦?”
尔朱荣天蓝色的眼眸中精光流动,他饶有深意地看了一眼元子攸,思考起了这个提议。
元子攸不想迁都晋阳,这个态度在河阴之变后第一次提议迁都的时候就已经表露无疑了。
虽然元子攸和尔朱荣在一条船上,但两人绝非是同一条心。
这其中,不仅涉及到了君权和相权的博弈,还涉及到了一旦迁都晋阳,元子攸的主场优势就会失去,尔朱荣的权势将更进一步,到时候谁能说得准,他会不会废掉元子攸自己当皇帝呢?
毕竟,尔朱荣现在是太原王、太师、天柱大将军,封无可封,下一步就是直接自己坐龙椅了。
“邺城倒也不是不可以。”
邺城是曹魏故都,河北汉人高门大阀多聚集于此,而且邺城还处于尔朱荣的影响力范围内,晋阳到洛阳还得出太行山过黄河,晋阳到邺城则只需要出井陉,夸张一点说,朝发夕至都不为过。
还是那句话,大魏的皇帝就算是傀儡皇帝,手里也有文武百官,也有洛阳禁军,尔朱荣现在所具有的一人之下的权威,其权力来源正是傀儡皇帝元子攸。因此,只要没有彻底撕破脸,尔朱荣就必须在某些重大的政治问题上与元子攸相妥协。
“那边迁都去邺城吧,明日通知文武百官和洛阳军民开始迁都,经河桥过黄河再到河北地界。”
本来按理说,迁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仅仅是把人迁徙过去就行,相关的三省六部和皇帝及官员家眷的住所、饮食都是需要考虑进去的,就是迁个十年八年都不奇怪。
可如今尔朱荣秉承着事急从权的原则,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先把人和物资迁过去,就算迁都,也不能给元冠受留下一匹布、一个百姓,让他占领一座空城好了。
“太师,真的守不住吗?”
元子攸犹豫了片刻,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两军兵力战力伯仲之间,能守住,但是再守下去,晋阳就要没了。”
晋阳是尔朱荣的核心利益所在,洛阳在尔朱荣的眼里现在则成了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个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维持对洛阳的占领,一旦有人进攻洛阳,尔朱荣就得从晋阳带兵南下过黄河,一而再,再而三的来救援洛阳,尔朱荣也有些烦了。
他本来就想迁都,这次正好借这个机会收缩战线,也顺道把文武百官置于自己的核心统治区域内。
至于元冠受会不会得寸进尺,占了洛阳还要继续向北进攻,以尔朱荣的判断,有这个可能,但是可能性不大,成功的几率更低。
黄河虽然称不上天险,但想要轻易突破也绝非易事,尔朱荣要跑路只是因为要回老巢救火,倒不是真怕了元冠受。
山东的青州、齐州、济州、兖州还都在尔朱荣手里,相信平定叛军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淮北的徐州已经丢了,陈庆之北伐打的中原一团乱麻,民生凋敝的很,元冠受收拾这摊烂摊子需要很长的时间。
手里握着河东、河北、山东,三处人口、农业规模都颇为庞大的地域,尔朱荣有信心,只要给他一点时间扫平内乱,将来引军再战,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既如此,那朕便下诏,迁都邺城。”
元子攸叹了口气,这已经是他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的结果了,尔朱荣不想守洛阳,想回去救晋阳,他也没能力守住洛阳。
“十日之内,能带走的,都带走,再不走的直接一把火烧了,不能拖延。函谷关和伊阙关现在防守压力非常大,说不定什么时候,关西军就突破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