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方法赈济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当然救灾的方法不是只有赈济这一种。
主要的方法有三种:“赈济、蠲免、改折。”
具体的赈济怎么做,周大虎并不是太清楚,不过他有幕僚帮忙。
“大帅,赈济有一定之规,洪武二十七年赈济规定:大人给六斗,小孩给五斗,五岁以下小孩不给。每户上限只给一石。但永乐年间又有所减少,规定:14岁以上者给米一斗,6岁至14岁者给米六升,五岁以下不给,不管一户家中有多少人,上限一石。”
杜应芳轻声解释道。
随即他拱手一礼道,“具体如何做,还请大帅决断。”
周大虎默默算了一下,一家人五口,要想活下去,一个月需粮食一石左右,而这二三四月近三个月后,才有雨水而降,这样就需要每户三石左右,量有些太大了,还有他也不清楚有多少户需要救灾。
这样不行,不能白白放粮。
周大虎想了半天,还是觉着工赈比较好。
但现在这个问题有个麻烦之处,就是在那里工赈,做何事?
这里距离彰德府、林县近千里了,不可能把人带到彰德府、林县千户所等地做工。
就地工赈,自己可是没有一分的收益,有点大亏啊?
周大虎此时很是烦恼。
“暂时每户给粮一石,其他的兴工代赈,做一些事情。”周大虎下达命令道。
杜应芳、霍维华、刘传廷等幕僚皆是恭贺自家东主高义仁心。
而一旁的虎大威也是很是佩服周大虎舍得钱粮,竟然准备大面积救灾。心中却是不太认同这样的做法。
这是朝廷的事,朝廷省下这一笔银子,也不知好过了哪一个贪官污吏,留在自己手里,练兵不是更好吗?
武将就是打仗作战,救灾赈济是文官的事,是朝廷该出粮食。
不过虎大威没有多说什么,这些灾民他也看到很多,心中也是常有不忍。
赈济开始展开,经过核实后的无粮饥民之家,每户领取粮食小麦一石,造册记名登记并按了手印。
垣曲县的县城也开了四个大粥棚,为那些流民提供饭食。
有军兵维持秩序,倒是井然有序。
不过附近的州县百姓听说这里有人大量赈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携家拖口、扶老担幼,甚至夜里赶路而来。
而垣曲县当地的百姓害怕来人太多,粮食不够,拿了自己的那一份赈济,便有部分垣曲本县百姓自发组织在一起,不让别的州县百姓而来。
甚至还爆发了一些冲突,要不是有周大虎和虎大威的骑兵来得快,恐怕冲突会扩大打死人。
也许有人说,都是饥民,何必难为饥民?